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将12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开展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治疗组实施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不同治疗方案;前循环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安全性
本文引用格式:陈泰山.不同治疗方案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107-108.
0引言
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将126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6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开展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治疗组实施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纳入标准:患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动脉瘤直径不超过15 mm;经影像学及临床诊断确诊为前循环颅内动脉瘤[1]。排除标准: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颅内动脉畸形患者;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多发动脉瘤患者;排除存在活动性出血患者[2]。治疗组年龄为35-77岁,平均(59.8±2.7)岁;男30例,女33例。对照组年龄为34-75岁,平均(58.8±2.7)岁;男28例,女35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对中无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开展全身麻醉治疗。对照组开展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对患者予以股动脉穿刺,穿刺部位为股动脉鞘后,通过DSA透视,在患者动脉瘤处送入微导丝,按照患者实际动脉瘤体积情况合理选择弹簧圈,完之后将导管拔出,完成手术。治疗组实施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将患者颅骨打开,在显微镜下观察患者动脉瘤位置,暴露周边血管及动脉瘤,护理选择动脉夹,将瘤体分离,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部,将颅骨关闭,完成手术。
1.3评定指标。比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分析。将本院收治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临床指标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卡方检验,以%形式展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检验,以(±s)形式展开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结果
2.1比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P<0.05),如表1。
2.2比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具备病情危重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3-6]。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常见的术式为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与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其中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费用较高,患者及家属接受度较低,且受到医疗器械的限制,疗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7-10]。而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同时维持组织正常功能,保护患者脑组织,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及生活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康复[11-16]。经过本次数据研究可见: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P<0.05)。综上所述,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超博,黄焕斌,任力,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复发的预测因素[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8):722-729.
[2]张金灿,胡丹,贺礼进,等.影响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6):148-149.
[3]张青松,陈谦学,周毅,等.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10):1011-1013.
[4]钟锰,刘畅,黄裕丰,等.显微手术与介入栓塞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6,2(3):225-227,235.
[5]包堃旸,彭汤明,陈礼刚,等.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J].山东医药,2016,56(33):78-80.
[6]闫凯旋,高恒,徐伟东,等.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破裂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582-588.
[7]李国峰,邓光策,曾敏敏,等.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13(2):152-154.
[8]孙鹏,王伟,沈冰.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18-519.
[9]潘东峰,蒙加强.手术时机选择对老年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6,36(19):4851-4854.
[10]张继东.不同治疗方案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25(06):73-76.
[11]杨建权,赵斌杰,汪林涛,等.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疗效及预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8):1566-1569.
[12]龙连圣.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高级别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体会[A].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1.
[13]杜俊峰.在不同时期对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7):240-241.
[14]吴刚,谢德斌,贺建雄,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对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产生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09):94-95.
[15]范素桢,朱蓓蕾.围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对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介入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7,24(5):357-359.
[16]张淇,胡志源.不同手术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6,31(9):990-9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