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尤其是2型糖尿病,其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超重儿童的严重健康问题。2型糖尿病是由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临床综合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多基因遗传性复杂病。目前,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在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和方式各有不同,本文予以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青少年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
本文引用格式:陈奕霖,刘秀丽.2型糖尿病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1):60,62.
0引言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伴随着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世界人口肥胖率升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急剧上升,它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7年,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已经达到42490万人,全球大约有35210万人患有糖耐量受损(即糖尿病前期,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预测在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达到62860万人[1],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会对各国医疗体系造成很大压力,对劳动力保持,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家庭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另外,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已成为超重儿童的严重健康问题。现就占糖尿病很大比重的2型糖尿病的病因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依据。
为了进一步阐明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需要讲一下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规律及调节,正常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大体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持续性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即胰岛β细胞以大约1u/h的微量脉冲式分泌胰岛素,二是在进食后会有分泌高峰。简单地说,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使血糖水平降低,当血糖水平降至正常时,胰岛素分泌也迅速恢复到基础水平,这两种分泌模式的组合保证了机体对糖的摄取和利用,保持了血糖的稳定。当如上述所讲出现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出现血糖调节失衡,引起糖耐量异常及进一步发展成2型糖尿病[2]。
目前,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胰岛素皮下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包括:双胍类(二甲双胍等)、磺脲类(格列吡嗪等)、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等)、格列奈类(瑞格列奈等)、噻唑烷二酮类(罗格列酮等)、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西格列汀等)。
1初诊2型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患者,我们首先要给予明确的诊断,目前我国使用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症状且随机血糖≥11.1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如果达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2次,结合发病年龄及相关检查排除1型糖尿病及一些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如妊娠糖尿病等,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另外,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争议。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国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加用口服降糖药物的占绝大多数。据相关研究显示[3],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相比,具有更高的“性价比”,首先,单药治疗时,二甲双胍与磺脲类药物相比,低血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次,在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二甲双胍可以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因此,若无明显禁忌症,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可首选二甲双胍。
2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
由于多种原因,肥胖人群,包括超重儿童显著增多。在肥胖人群中存在很大比重的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等综合性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继续加重,加之遗传易感性,发展成2型糖尿病,加重和(或)新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逐渐加重,所以,肥胖既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又给治疗带来了难度。首先,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解决胰岛素抵抗问题。目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主要包括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二甲双胍是最常用的双胍类降糖药,已应用60余年,它主要通过抑制糖异生和糖原分解,降低肝葡萄糖的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脂肪酸氧化率;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其次,它还参与体内脂代谢过程,对血脂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影响内分泌系统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4-5]。而且,另有研究发现,长期口服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和癌症发生风险,能够通过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弱化来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减少肾脏受损,延缓或避免糖尿病肾脏损伤[6]。故而,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应优先考虑二甲双胍治疗。当然,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且病程较长者,往往需要联合降糖药物治疗,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都可以配合使用,可以作为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降糖药物。但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临床中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也很多见,如恶心、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皮疹等过敏反应,引起乳酸酸中毒,甚至极少数发生休克、心衰等严重不良事件。因此,对于过敏体质及初始应用患者需谨慎。
3青少年2型糖尿病
三十年前,人们认为青少年糖尿病几乎是1型糖尿病。然而,随着肥胖儿童的增加,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日趋严重,已经引起多国研究者的重视。青少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糖尿病诊断一致,但是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上较难区分[7]。1型糖尿病绝大多数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因免疫介导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见。目前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检测自身相关抗体来区分,但由于人群抗体谱不一致,检测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抗体阳性检出率偏低。所以,我们要通过是否肥胖、青春期发病、家族史、母亲妊娠期是否患有糖尿病等多因素考虑区分,甚至一部分存在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无法区分时,可以在胰岛素治疗数月,血糖较平稳情况下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来观察能否保持住血糖稳定来区分。如果排除了1型糖尿病,且患者无酮症酸中毒时,可考虑应用胰岛素同时使用二甲双胍,这样可以有效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减少胰岛素用量,并且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8],对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仅批准胰岛素和二甲双胍可以使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不建议使用。
4总结和展望
如上所述,近30年,成人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都呈显著增长,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常常合并肥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等多种代谢性疾病。我们在积极有效降糖、降压、降脂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预防。我认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首先是国家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搞好相关知识教育、宣传,制定相应的保健计划。通过多种宣传途径教育人们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均衡饮食,经常运动,拒绝肥胖的良好习惯。其次,纠正错误观念。(1)据相关研究显示[9],血糖水平升高不是2型糖尿病最早期警告信号,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升高才是,对于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将检测血胰岛素水平定为筛查和检测项目,以便更早的发现2型糖尿病,一旦发现血胰岛素水平升高,应尽早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要纠正“越晚用药越好”的错误观念。(2)西方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远高于我国,并不是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需要用胰岛素治疗,而是对它的误解太深;一些人顾虑一旦用上胰岛素,再也离不开它,甚至有些人会认为,用上胰岛素后可以转化成依赖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其实,胰岛素的依赖和用量跟病情发展程度相关,跟使用胰岛素的早晚没有任何关系。胰岛素有许多优势,它是人体正常激素,不产生任何毒性,不损伤肝肾;控制血糖能力强;在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不佳时仍能有效控制血糖;在感染、手术、妊娠等特殊情况下只有胰岛素才能控制住血糖,才能引起最少的副反应。总之,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拒绝肥胖,高度重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合理用药是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策略。希望通过本次综述能够使肥胖等高危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高度重视,管理好自身的血糖,避免并发症的过早出现,保证较高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国际糖尿病联盟地图解读(2017年第8版).
[2]葛均波,徐永健.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3-752.
[3]鹿继璇,詹晓蓉.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8):32-39.
[4]张荣,陈侃,等.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6,17(3):214-216.
[5]刘佩娟.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12:11-12.
[6]张艺颖,匡洪宇.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44(4):306-310.
[7]Fu JF,Ling L,Gong CX,et al.Status and trends of diabetes in Chinese childern:analysis of data from 14 medical centers[J].World J Pediatr,2013,9(2):127-134.
[8]蒋君,李敏霞,等.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9(1):102-105.
[9]彭小丁,李雷.治愈2型糖尿病难题的新视角:及早发现、及早治疗[J].医学综述,2018,24(20):4060-40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