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94例,按施行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循证组(对照组基础上施行循证护理),后组间对比其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循证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76.59%,P<0.05。结论施行循证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促疾病康复。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付玉娥.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256-257.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半有心律失常情况,临床治疗同时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疾病康复,施行科学、优质护理服务有积极意义[1]。本文就此探究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94例。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诊断标准;②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③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配合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障碍;②合并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血液疾病;④不配合或研究中途退出。按施行护理方式不同将9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循证组。对照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5、22,患者年龄在45-78岁,平均(62.36±4.27)岁,梗死部位在高侧壁、下壁、广泛前壁、前间壁、前壁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8、12、16、8;循证组47例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6、21,患者年龄在42-76岁,平均(62.47±4.35)岁,梗死部位在高侧壁、下壁、广泛前壁、前间壁、前壁的患者例数分别为2、9、13、16、7。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知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循证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日常生活指导等。
1.2.2循证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详细步骤为:
(1)确定循证问题。结合临床经验及常见问题,提出循证问题,如:如何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如何提高其满意度、生活质量;如何缩短其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
(2)查找循证支持。根据循证问题锁定关键词,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生活质量”、“心功能”、“护理对策”等,在资料库中搜索关键词,查找文献支持。结合文献及具体临床情况、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护理对策。
(3)实施循证护理对策。①强化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病患因缺乏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疾病相关知识,或出于对疾病的恐惧,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甚至抵触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为此,需强化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同时结合患者心理状态行针对心理护理,以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②诱因控制。确保病房环境安静、整洁,维持舒适病房温湿度以保障患者舒适度。控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以保证患者休息质量及时间。密切关注患者体征变化,若有异常需及时反馈医生进行处理。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发病4-12h内食用流质食物,病情稳定后则逐渐过渡至普食。食物选择上需择取低脂肪、胆固醇、盐含量的食物,并遵守少食多餐原则。
④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绞痛情况,为缓解患者疼痛,可采取变化体位、分散注意力、适当镇痛药物等方式。⑤指导用药。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如正确用药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⑥康复指导。结合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当康复锻炼,遵守循序渐进原则。
1.3评价指标。记录、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问卷模式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问卷得分越高则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越高。以问卷模式评估两组患者对相应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问卷分值区间在0分-100分间,若患者问卷得分在60分-100分区间则视为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
1.4数据处理。结果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满意度指标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卡方检验;评分、时间指标以(±s)表示,采用t检验行组间比较。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比较。经统计、对比可知,循证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2.2护理满意度对比。循证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1.49%(43/47),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76.59%(36/47),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有发病快、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等临床特点。而随着疾病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有心律失常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3]。为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同时需提供优质、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4]。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循证护理干预,在确定循证问题后,通过查找文献寻求循证支持,并制定具体循证护理方案。通过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采取诱因控制、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等措施尽可能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实行疼痛护理以缓解患者疼痛程度[5-6]。结合本文结果数据可知,相较于对照组,循证组患者恢复更快、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更高,且护理满意程度亦更高,P<0.0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质量,促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阎雪.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8):995-996.
[2]苏红梅,周云,曹静,等.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9):1106-1107.
[3]杨硕,宋笑梅.循证护理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5):150-152.
[4]周春美.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2):191-192.
[5]金爱莲.循证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3):411-412.
[6]熊秀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5):87-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