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抽选时间段为2018年1月份到2019年1月份,共选取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为观察组。于相同时间段另选体检健康者50例,为参照组。两组对象均予以血常规检测,就两组对象的临床检测情况以及指标数值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更高,平均红细胞体积更小,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血常规指标明显异常,应用血常规检测有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血常规;缺铁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
本文引用格式:张静.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诊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148,150.
0引言
贫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一类贫血,发生率较高,且多发于青少年群体,对患者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需要尽早予以诊治。缺铁性贫血主要因机体铁含量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受到影响,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红细胞数量下降,导致机体细胞、组织供氧不足而发病[1-2]。缺铁性贫血属于营养缺乏疾病,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铁元素补充为主[3]。血常规是缺铁性贫血诊断的常见方法,我院因此就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抽选时间段为2018年1月份到2019年1月份,共选取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为观察组,男/女为27例/23例,年龄上下限为18岁、65岁,平均值为(41.21±0.21)岁。于相同时间段另选体检健康者50例,为参照组,男/女为29例和21例,年龄上下限为19岁、66岁,平均值为(42.23±0.17)岁,病程上下限为1个月、12个月,平均值为(3.42±0.21)个月。受检人员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其余血液疾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患者。观察组、参照组的信息资料数据差异细微,统计处理显示P>0.05,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对象均予以血常规检测,设备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同时应用配套试剂。于清晨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采集量为2mL,之后置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管内,摇匀。静置半小时,之后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采集血样进行检测,检测流程遵循相关说明书进行,并记录检测数值。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指标予以记录,比较两组受检者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
1.4统计学方法
运行SPSS19.0,上传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运算,计量数据的对比处理采用t检验开展运算,以均数±标准差(±s)为表述形式,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更高,平均红细胞体积更小,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3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贫血的一类,病机为机体铁含量不足,导致机体红细胞生成受到影响,患者可出现头晕、疲乏、气短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还可导致恶心、厌食、吞咽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4-5]。针对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治,需要重视对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鉴别,防止出现误诊。缺铁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在临床上都属于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中地中海贫血具有遗传性、溶血性,且珠蛋白基因存在缺陷,因此血红蛋白肽链合成受阻,导致血红蛋白含量较低,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则因患者铁元素摄入不足,或者因铁元素吸收障碍遗传,导致机体铁元素不足,导致贫血[6-7]。地中海贫血临床上需要予以输血、去铁的方法进行治疗,而缺铁性贫血则需要补充铁元素,因此两者在临床治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常规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铁蛋白、铁元素检查是精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然而这类检查方法成本较大,且检查周期较长,主要针对高危群体,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研究指出,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较高,平均红细胞体积较低,因此血常规是临床诊断贫血的有效手段[8]。
我院研究得出,观察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更高,平均红细胞体积更小,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这与上述说法相符,提示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患者筛查中具有显著意义。
导致贫血的因素复杂,主要因素如下:(1)患者因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厌食、节食等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机体铁含量不足引起。(2)女性因月经量较多,可导致血气亏损,导致铁质大量流失,继而诱发贫血;或者因子宫肌瘤影响,长期慢性失血,而导致铁量流失引起贫血。(3)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可导致患者铁质流失,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临床上主要予以血常规检测,其诊断价值较高,且确诊患者经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均可治愈。缺铁性贫血除了尽早诊治,还需要重视日常饮食以及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缺铁性贫血主要因机体铁元素不足所致,因此在饮食上需要重视铁元素的摄取,多食用瘦肉、猪肝、牛肉等含铁量高的食物,同时鼓励患者多食用果蔬,增加机体维生素C的含量。维生素C经机体吸收后,可有效促使肠道对铁质的吸收,使肝脏对铁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同时补充高蛋白质食物,有利于铁质的吸收以及血红蛋白的合成,对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情症状改善有积极意义。贫血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服用药物,适当补充铁剂。
综上所述,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临床上予以血常规检测,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精确性理想,为医师临床鉴别以及诊断提供了有效依据,值得推荐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郑莉.血常规检查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作用价值[J].医药前沿,2017,7(4):389-390.
[2]吴莉,任淑媛,易鹦.研究血常规检查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作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3):107.
[3]叶勤.缺铁性贫血诊断中血常规检测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1):103.
[4]于波.缺铁性贫血诊断中血常规检测的应用价值评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7):122.
[5]Gkamprela E,Deutsch M,Pectasides D.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J].Ann Gastroenterol,2017,30(4):405-413.
[6]赵晓毅,王爱玲.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8):133.
[7]Cai J,Wu M,Ren J,et al.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tent on Diagnosis for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n Chinese Adults[J].Nutrients,2017,9(5):450.
[8]王素莉.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4):66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