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眩晕临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4 15:41: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眩晕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颈椎病眩晕患者分为采取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在此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的观察组各41例,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眩晕治疗中小针刀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且安全性高,不失为一种优选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小针刀

本文引用格式:卢彩凤.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眩晕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8):90-91.

0引言

根据中国医学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门诊体检人群中颈椎病检出率高达64.52%,使得该病症成为“全民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患有颈椎病后脑部常处于血液供给不足的状态,容易诱发眩晕症状,给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所以予以积极的治疗十分有必要。既往临床针对该病症的治疗多以西药为主,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越发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中医指出,颈椎病眩晕属于“眩晕”范畴,为痰瘀脉阻所致,宜采取活血散瘀的治则[1]。为分析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眩晕取得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掷硬币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2例颈椎病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50-80岁,平均(64.58±1.52)岁;病程时间2.5-10年,平均(6.34±1.06)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2-77岁,平均(64.64±1.56)岁;病程时间3-10年,平均(6.39±1.07)年。纳入标准:①均为颈椎病所致眩晕者;②无本次研究治疗方案禁忌者。排除标准:①研究开始前1个月接受过其他疗法治疗者;②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颈椎病眩晕患者一般资料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可分组比对。

\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方案如下:甘露醇注射液(广西裕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3784)配制成为20%溶液250 mL于0.5 h内静脉滴注完毕,每天1次。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5021770)5 mL+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用药治疗1个星期。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针刀治疗,叮嘱患者取俯卧低头位,充分暴露颈椎部位,准确定位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关节突前后结节等压痛点后给予标记,常规消毒后2%利多卡因+0.9%氯化钠1:1实施局部麻醉,每个压痛点给药1 mL,在头后大直肌和头后小直肌的起点及止点针刀松解,对于棘突及两侧的压痛点利用6号无菌针垂直进针,当患者主诉存在收紧或者是酸胀感时按照先纵后横的原则进行剥离,存在结节时切割3刀,存在粘连则挑铲数次[2]。对于横突前结节则利用拇指按住患者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部位,按照由轻到重的原则借助手法将此处的颈总动脉以及位于浅层的软组织彻底推离,定位结节后拇指尖紧紧按住以便于固定,小针刀于拇指尖刺入至结节骨面,纵行切割数刀后横行疏通;横突后结节则利用拇指按住患者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部位予以固定,小针刀操作同横突前结节的处理[3]。

1.3观察指标。选取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两种治疗方案疗效的评估指标,其中眩晕障碍评分利用眩晕障碍量表测定,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眩晕越严重;眩晕评估评分利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测定,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眩晕越严重;不良反应包括面部潮红、瘙痒、皮疹。

1.4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改善效果制定疗效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各指标数值较治疗前下降>75%;有效:治疗后各指标数值较治疗前下降50%-74%;无效:治疗后各指标数值较治疗前下降<50%;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5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检验,等级资料以Z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讨论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颈椎病位居第二,全世界60多亿人口中颈椎病患者高达9亿人,其中我国颈椎病患者超过2亿,使得该病症的治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公共卫生问题[4]。更为严重的是患有颈椎病后将会导致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并对颈后椎枕肌形成牵拉,压迫椎动脉并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对颈神经形成强烈刺激并引起皮肤和(或)肌肉痉挛和收缩性疼痛,加之下项线及颈后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颈部交感神经链受强烈刺激之下引起中枢前庭神经病变并引发眩晕,甚者出现昏迷或者是猝倒。关于颈椎病眩晕的治疗,西医多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脑血管通透性着手,虽然短期效果理想但因并未祛除病机,使得远期效果不佳,停药后普遍面临着再次复发的情形[5]。中医则指出痰瘀脉阻引发的督脉失养在该病症发生、发展中伴有重要角色,故从此方面着手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本次研究证实,观察组治疗后眩晕障碍评分、眩晕评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与之相当。结果表明采取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眩晕取得的疗效更为理想,原因在于该治疗方案为针灸针及手术刀的有机结合,阻断颈部肌肉病变给椎动脉形成的直接或者是间接刺激,提高脑干延髓的营养和血液供给,既可以发挥出针灸针刺激学位的功效,又能够起到剥离、松解粘连的作用,将疏经通络及止疼相结合,与颈椎病眩晕的治则相吻合[6]。

综上所述,在颈椎病眩晕治疗中小针刀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疗效且安全性高,不失为一种优选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推拿疗法在颈性眩晕症治疗中的运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8):87-88+90.
[2]杨正权,陈领,陈勇,等.针刀治疗颈性眩晕57例疗效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11):1589-1591+1595.
[3]段泽武,靳小磊.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3):15-16.
[4]于志谋,张华东.路志正“持中央、调升降”思想在针刺治疗颈椎病眩晕中的应用[J].北京中医药,2016,35(2):140-142.
[5]张林全.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11(12):1673-1674.
[6]刘安利.针刺颈夹脊穴联合小针刀松解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6):123-1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428.html
本文标签: 颈椎病 ,眩晕 ,小针刀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