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五行、六气归纳自然,配合阴阳、天干、地支、三阴三阳来推论天气及人体体质、健康、疾病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
关键词:五运六气;妇科
本文引用格式:王楷,朱丽.五运六气内涵及其与妇科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58.
0引言
“五运六气”理论源于《素问》的七篇大论,即“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徽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此七篇大论占《素问》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其重要性。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五行(金水木火土),六气(风寒署湿燥火)归纳自然,配合阴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三阴三阳来推论天气及人体体质、健康、疾病相互关系。五运配以天干,甲己之岁土运主时、乙庚之岁金运主时、丙辛之岁水运主时、丁壬之岁木运主时、戊癸之岁火运主时,见表1;六气配以地支,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的相互关系:“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象异也。”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阳为太过,阴为不及。天干与地支相合六十年为一大循环[1]。
1五运六气的内涵
1.1五运
五运具体分为大运、主运、客运。大运即中运、岁运。每年的中运是由该年的天干而定的,每逢天干为阳,则该年的中运即是五行之运太过,而天干为阴的年,则中运即是五行之运不及,每十年为一个循环。主运是一年中的五运之气,是五大行星不同的相对位置而造成的气候变化,每年的气候一般常规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是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做主运。每年的主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5种,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性一致。主运每运的时间为73日零5刻。每年的大寒日为初运。具体见表3。[2]客运是与主运相对而言,是指每年五个运季的特殊变化。十年为一个周期,每年不同,如客之往来。客运的推算是靠中运来确定,每年的中运是客运的初运,按五行的相生关系推导。如乙庚年中运是金运,则乙庚年客运的初运是便是金运,二运是水运。以此类推。
1.2六气
六气分为主气与客气:主气按照三阴三阳共有六气初之气为厥阴肝木,主每年大寒节元月21日至3月21日;二之气为少阴君火,主每年3月21日至5月21日;三之气为少阳相火,主每年5月21日至7月22日;四之气为太阴湿土,主每年7月22日至9月22日;五之气为阳明燥金,主每年9月22日至11月22日;终之气为太阳寒水,主每年11月22日至次年1月21日。客气与主气相对而言,又叫天气。六年一转,十二年为一周期,如客之往来[3]。客气分司天、在泉和间气。见表2。司天与在泉是在这一年主事的统称,间气是用于记客气六步。
2五运六气太过与不及
天地之气存在着有余和不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地之气的盛衰,在自然和人身上均有相应的表现,《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足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如土运主湿气,太过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湿较重,在人体则表现为脾胃问题为主;二是时间节点的前后变化,太过则“未至而至”,不及则“至而不至”。十天干分阳干和阴干,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各年五运不同,而相应地出现运气与时间之间的提前而至、应时而至、过后而至三种情况,而这个时间节点便是每一年的大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把这种天地运气太过与不及视为“天之道,气之常也”,认为“至”与“不至”是正常现象。
3五运六气与妇科的关系
著名妇科专家夏桂成认为:“诸凡一切呈生物钟现象的,大多与气候气象的变化相关,甚至受其支配。”[4]在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犹如一年五季的阴阳消长。《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之所以称为月经,是因其与月亮的圆缺有联系。运气学说的根本就是“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的变化,影响人体脏腑。夏桂成教授[4]认为春季似经间排卵期,夏季相当于经前前期,长夏相当于经前后半期,秋季相当于行经期,冬季与经后期相类似。临床上夏老更是运用补肾调周法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来治疗不孕症,疗效颇好。综上,我们在临床上可以运用五运六气学说帮助辨证治疗,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新思路。
4结语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要学习中医的精髓,学好五运六气是根本。但是运用五运六气学说不能机械的对号入座,应当掌握其辩证思想,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利锌,苏颖.《素问》五运六气理论中的时序[J].吉林中医药,2014,34(2):114-116.
[2]吕游.中运、客运气象证据以及运气疫病分析四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3]尉若山,苗青,吕翠霞.五运六气运转机制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8(4):385-389.
[4]吕泽康,赵可宁.补肾调週法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治疗不孕症体会[J].光明中医,2014(6):1142-1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