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人们群众愈发关注的话题,目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常常占据因病致死的首位。一旦出现病症,其严重程度和健康威胁性绝对不亚于癌症、肿瘤等病症的影响。因此本文展开了心血管疾病急诊的探讨,深入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分析,探寻相应的临床治疗对策。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临床特点;临床治疗方式;护理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马广大.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9,19(56):46-47.
0引言
心血管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症,一般心血管疾病严重性与病情的发展有关,具有极强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随着近年现代医学的发展,但仍然有近50%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难以恢复正常生活。并且据有关报道数据显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呈低龄化。血压和心脏一直是中老年人关注的病症,由于年纪的增加本就体质较差,新陈代谢能力低下容易患上各类疾病,中老年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后的危险性更是高于普通人,并且这两种疾病越严重,随之而来的疾病危险性就越高。
1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心血管疾病一般是与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异常以及血液成分有关,目前能够明确知晓的发病机制有:(1)高血压:长时段的血压异常会增加心脏的负荷能力,引起心力衰竭,造成脑部动脉异常增加血栓的形成。(2)血液粘稠: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增加只会致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能力,造成心脑部位的供血不足。(3)吸烟、酗酒:据大量数据报道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人群较普通人群患病几率高出近6倍。(4)糖尿病:是心脏病中较为显著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的几率极高,增加了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几率。(5)其他因素:肥胖、年龄增长以及家族遗传都与其发病机制有所关联[1]。
一般心血管疾病别名循环系统病症,其范围包含同心脏、血管有关的所有病症,一般表现为胸闷气紧、心悸慌乱、疼痛气短、血压降低、胸部疼痛、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甚至是出现意识障碍。并且在急诊过程中会表现出起病快、病情变换快速的特点,并且具有多样性,急诊时应当增加准确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因此患者机体出现异常时就应当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血常规检查、CT、MRI、心脑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等方式进行检验诊断[2]。
2心血管疾病急诊的临床治疗方式
2.1急诊基础治疗
患者病发后应当及时看护患者,观察患者病症,对其病症进行有效判断和鉴别,掌握患者病况以及病史,增加会诊团队进行观察,减少医疗纠纷的出现,护理人员观察病情变化实况,掌握发病规律,如有异常状况应当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有关处理、避免猝死等情况出现。急诊中必须要将保障患者生命体征、改善心脏功能以及灌注压满足靶器官有效灌注需求为原则。
患者病发后应当及时进行镇痛处理:由于强烈并持续的疼痛表现,容易诱发休克、昏厥等现象,因此应当及时减缓患者疼痛感,降低患者代谢能力,减少体内氧气消耗。尽量选用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停药后恢复快的药物。药物可选择吗啡、硝酸甘油、止痛剂、吸氧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剂进行静脉注射[3]。
吸氧处理:由于患者出现休克等现象会对患者机体不同程度造成低氧血情况,导致患者呼吸困难,通过吸氧可以缓解重要器官氧供给不足,尤其可以增加血压之中的氧气含量,减轻疼痛表现、改善心肌血液循环。
补充血容量处理:血容量容易造成严重低血压,增加心脏工作频率,不仅会引起冠脉的供血不足,会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造成休克难治。通过迅速补充患者血容量,快速为患者使用有关药物或物质进行有效血容量,可选择生理盐水、右旋糖酐、全血、血浆以及白蛋白等联合使用。输液速度应当依照患者血压、心排血量或静脉压而定[4]。
2.2药物治疗
在初步治疗控制病况后应当采用相关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病症出现反复和恶化,药物选择应当依据患者不同病况和表现,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控制,严格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出现。药物治疗时一般需要具有抗血小板、降低血脂、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脏血液能力。目前常见的药物使用有:硝酸类、硝酸甘油类、硝苯地平类、利尿药剂、β受体阻断药物、血管扩张药物以及钙拮抗药物。由于患者病症不同因此药物选择也有所不同,应当因人而异个性化选择[5]。
2.3手术治疗
若患者病症过于严峻,应当采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方式进行有效治疗,以此增加心脏部位的供血能力,改变心脏中的神经冲动,从而预防或缓解心率,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一种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另一种是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或是使用介入再血管化治疗[6]。
2.4中医治疗
在病症趋于稳定后可根据患者病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生血为主。采用补法扶正的方式以此达到脏腑气血的有效平衡,但中医治疗多数是用于辅助与预防作用,常用于长效治疗,短期见效不够显著[7]。
2.5康复护理治疗
心血管疾病经过初步治疗后应当及时进行有效护理,减少病症反复:(1)患者病发后应当必要的卧床休养,尽量辅助患者基础活动,家属应当长期辅助患者的个人卫生等。(2)患者病后应当保证绝对休养,若长期卧床的情况应当注意变换体位,减少褥疮的发生。(3)患者在病后应当选择易吸收、高营养、低钠盐的饮食,减少辛辣、刺激的食物。并且可以增加新鲜蔬果的摄入,便于排泄。(4)家属应当采用手掌在患者腹部进行有效的按揉,病症严重患者可使用缓泻剂进行便秘状况的减轻[8]。
3结语
心血管病是人体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总称,多数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治疗进行治愈的但部分病症可能对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苦楚,对家庭和社会而言也是相较沉重的负担。因此增加对于病症的分析,并展开有效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佩学,周文.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饮食科学,2018,3(20):47-51.
[2]杨礼波,张瀚之.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6(79):15491.
[3]叶志宏.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4,2(26):188-189.
[4]吴信杰.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对策探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5(8):1-3.
[5]朱登鹏.心血管疾病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治疗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3(12):98-99.
[6]熊三乔.心血管疾病急诊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J].医药与保健,2015,9(1):37-38.
[7]Adegunsoye A,Levy M,Oyenuga O.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Right Heart Failure Associated Mortality in Fibrotic Lung Diseases[J].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6,7(1):929170.
[8]Schuetz P,Marlowe RJ,Mueller B.The prognostic blood biomarker proadrenomedullin for outcome predi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a qualitative clinical review[J].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CLM),2015,53(4):521-5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