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心脑血管类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00例进行资料分析,观察患者主要使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发生的年龄阶段等,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相关因素以及控制措施。结果数据表示,临床主要使用的药物为缬沙坦胶囊、倍他乐克等,500例患者中有18例出现不良反应,占比3.6%,发病群体主要为60~80岁,占比61.1%;注射用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几率大于口服用药。结论心脑血管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多样化,临床用药时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用药方式,最大程度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预防及控制。
关键词: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李杰.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161,163.
0引言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当中属于一类多发性疾病,具有比较高的致残、致死、复发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1]。心脑血管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持续治疗措施,一般为药物治疗,而药物具有许多种种类,再加上患者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用药后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无法保证患者用药时的安全性。因此,临床可以加大对心脑血管类药物的研究,通过不良反应常发生情况进行用药安全性的控制。本研究则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实际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00例进行资料分析,这些患者都确诊为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并且都持续使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研究的进行。
1.2方法
对这500例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临床患病情况、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出现不良反应的数量等进行临床回顾分析,观察不良反应所累及的器官系统。
2结果
2.1患者的基本资料
500例患者中男性278例,女性222例,年龄22~80岁,平均为(64.2±3.5)岁,其中22~40岁有37例(7.4%)、40~60岁有122例(24.4%)、60~80岁有341例(68.2%)。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这500例患者中应用心脑血管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8例,占比3.6%,其中有11例年龄在60~80岁,占比61.1%,有6例年龄在40~60岁,占比33.3%,有1例年龄在40岁以下,占比5.6%。
2.3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用药方式
患者使用的药物包括西药药剂和中药药剂,其中压氏达一年用4000盒、缬沙坦胶囊一年用3000盒。18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12例使用注射类制剂,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占比66.7%,有6例用药方式为口服用药,占比33.3%。注射用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数量大于口服用药。
2.4不良反应出现涉及到的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
18例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涉及到神经系统的有9例,占比50.0%,表现为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涉及到皮肤及其附件系统有8例,占比44.4%,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疹等;涉及到呼吸系统的有4例,占比22.2%,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涉及到消化系统的有2例,占比11.1%,出现恶心、呕吐、胃不适等情况。
3讨论
对于机体的正常功能来说,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比较大的影响。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结构以及水平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从而提高了心脑血管类药物的销量[2]。心脑血管疾病通常都需要应用药物进行持续治疗,临床中心脑血管类药物种类多样化,但是其在应用于治疗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组织特异性,再加上临床大都采取大剂量治疗的方式,会提高用药过程或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影响用药有效性。其中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指的是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没有出现服药剂量、方式的错误时出现的与治疗效果相反的反应,其中比较多见的为毒副反应和变态反应,毒副反应可以根据药物来预期,变态反应则无法预期[3-4],这些不良反应都会对患者的机体安全以及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需要对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寻找根本因素,进行不良反应的控制。
本研究特对我院接触的心脑血管类患者进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在所有患者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药物为压氏达、缬沙坦胶囊、丹参川芎注射液、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等,其一年消耗量都在千盒以上,发病患者主要分布在60~80岁,进行分析,主要是年龄的增长,患者机体当中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下降,用药时机体内药物的代谢、吸收等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用药方式为注射的例数多于口服药物[5],例如,上述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部分注射药物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药物可以直接进入机体当中,不会存在肝脏效应,药物作用迅速发生,也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给药的滴速、注射剂的浓度等也会影响到不良反应的发生,注射用药所用的药物经过不同的配制方法,其药物对机体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针对研究所得以及以往数据统计学,临床当中在应用心脑血管类药物进行治疗时要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控制,对于曾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或者是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其性别、年龄、肝肾功能状况等,合理使用药物,比如在用药前先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其肝肾功能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在进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如果患者的年纪比较大则在用药之前对其采取全身检查措施,控制好用药剂量以及方式[6-9]。口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往往会比注射用药的少,因此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口服的方式,同时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同时,对于心脑血管病变位置可以提高其血药浓度,从而降低其他位置的血药浓度,在最大程度发挥药物效果时还可以避免对其他器官造成影响。
综合而言,心脑血管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引起不良反应十分常见,大都发生在老年患者、注射用药、用药为化学制剂的患者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效果造成影响,因此临床可以尽最大可能对其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严格关注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后对患者采取密切的监测措施,结合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对药物用药方案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效果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玲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3):184-185.
[2]秦永存.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人群间的关联性分析及用药监护[J].中国处方药,2017,15(12):54-55.
[3]薛彦宁.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200例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3):290-292.
[4]张高艳,李明君,卢翠艳.心脑血管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4):116-117.
[5]Qian Y,Xiao-Yu LI,Xin-Mei Z,et al.System analysis on adverse drug reac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containing 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J].Chinese Traditional&Herbal Drugs,2017,48(9):1887.
[6]Pugsley MK,Authier S,Curtis MJ.Charge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hemodynamic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cationic drugs[J].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15,12(23):46-52.
[6]钟洁珠,林卓辉,冯志平.心脑血管用药不良反应与用药人群间的关联性分析及用药监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2):173-175.
[7]刘云升.活血化瘀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0):27-28.
[8]张晨光.本院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3):188-189.
[9]李巧青.冠心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