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究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11:19: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PICC护理风险管理对新生患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106例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新生患儿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PICC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儿的PICC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ICC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值均比对照组低(p值<0.05)。结论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黎明慧,张秋,姜方.探究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312-313.

0引言

PICC(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的一种静脉置管方式,它有效避免了多次穿刺给患儿造成的刺激与痛苦,具有长期留置、安全、操作便捷等特点[1]。本文旨在探讨风险管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新生患儿(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根据“随机数字分配”的方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3例。所选患儿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PICC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对置管处定期消毒、定期更换导管的肝素帽及辅料、加强监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

1.2.1PICC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包括

建立PICC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选取科室3名具备丰富PICC护理经验及技术的护理人员与护士长组成PICC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小组定期组织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PICC护理风险防范培训,在严格遵守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准则的基础上,培训他们熟练掌握PICC穿刺、换药、冲封管等技术及PICC置管中拔管、堵管、血栓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应对技巧;重点培养护理人员PICC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与责任心,以降低他们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小组每周召开一次PICC护理风险管理讨论会,针对本周内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并对相关人员予以适度的责罚。

1.2.2PICC置管并发症风险管理

导管堵塞或液体外渗风险管理:PICC导管堵塞或液体外渗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护理人员应在患儿输液前全面检查其连接装置是否紧密,以保证输液连续;输液过程中需严密监测导管情况,以免因导管松动、移动而致使液体外渗;输液结束时应及时使用淡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输注脂肪乳剂时应定时用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以免导管壁出现沉积;输注不同药物前应严格遵照冲封管的规章流程执行,确保导管冲洗完毕后方能改输另一种药物。

穿刺侧肢体肿胀风险管理:引发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导管异位,这与患儿胸腔压力过大或肢体活动过度有关[2]。护理人员应在穿刺前调整好患儿的体位,并给予奶嘴安慰,以减少其躁动、哭闹的程度;穿刺成功后应先拍摄X线确认导管位置后方可使用,如需重调位置也需再次拍摄X线片。一般而言,经上肢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处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位置最为安全,经下肢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处于高于横膈膜水平的下腔静脉内最为安全。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结合患儿的置管时机进行PICC置管(一般出生24小时内的早产儿不宜实施PICC置管),以免引起导管渗出。

静脉炎风险管理:引起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导管材质、穿刺血管大小、送管速度、穿刺侧肢活动度等[3]。因此,在选择导管材质时,应尽可能选择材质柔软的导管,并在穿刺前对导管进行生理盐水浸润,以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直接选取股静脉、腋静脉等较为粗大的血管进行穿刺,并对过于躁动的患儿可适度使用镇静剂予以镇静,以保证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概率。

感染的风险管理:由于PICC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一旦无菌操作不规范或不严谨,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通过穿刺装置,如输液器接头、肝素帽、穿刺位置的皮肤等进入患儿体内,从而引发严重感染[4]。因此,在日常PICC导管护理中应加强各个环节的“无菌”操作,保证所有操作符合临床相关规章制度;此外,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在进行PICC导管穿刺前通过X线片确认好穿刺点与穿刺深度,尽可能保证一次穿刺到位,并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尽量缩短其置管的时间。

1.3观察指标

1.3.1PICC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包括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穿刺侧肢体肿胀、静脉炎、感染五个方面。

1.3.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根据CLS-NB(生命系数评分标准)[5]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情绪反应、睡眠、疼痛、精力、进食、躯体活动等方面,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的生活质量越低。

1.4统计学

文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运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应用SPSS20.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CC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儿的PICC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

\


2.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为(7.85±1.42)分,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为(1.24±0.13)分。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新生患儿由于自身生理机能的特殊性,导致其对于外界疾病具有较低的抵抗力,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因此,需要临床对此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干预,以降低其相关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6]。

风险管理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遵照相关的制度与准则对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设备、环境、药物、技术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的一种管理方式[7,8]。由文中比较可知,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更高,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说明PICC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预防其置管并发症,缩短患儿治疗的时间。

总而言之,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各类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芸芳.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工作中的运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76):271.
[2]余碧仪.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8):1263-1264.
[3]易燕.探讨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5):2915-2917.
[4]金丽,吴纯婉,吴秋贤.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128-129.
[5]杨丽娟,任燕.新生儿PICC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6):125-127.
[6]詹小灵,林颖,林琴.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0):113-115.
[7]何春玫.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33):124-126.
[8]孟庆艳.新生儿PICC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244-2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