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乳腺的乳头状肿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女性肿瘤疾病,其病理类型常见的有中小导管乳头瘤、大导管乳头状瘤、乳腺乳头状癌、乳腺乳头状腺瘤等,此类疾病的肿瘤质地通常较软,进针无阻力,有落空感,可以从中抽出咖啡色或是血性液体。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差异,临床病理特点也存在相应的差异性。同时该疾病为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通常难以准确鉴别,使得临床治疗难度大大增加。近年来,乳腺肿瘤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发病年龄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本文对乳腺乳头状肿瘤进行临床病理研究,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乳腺;乳头状肿瘤;病理研究;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崔芳芳.探究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相关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99,107.
0引言
乳腺乳头状肿瘤指的是乳腺中的小导管上皮增生情况,外部形状为乳头状,完全或者是部分填充乳管的管腔,其可以有不同程度扩张的表现,且细胞极性排列,非坏死、异型,业界有些人将此病纳入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并且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对患者正常生活与工作不利,为了增加对本病的了解与认识,本文对乳腺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分类、特点等进行探析,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做铺垫。
1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病理分型
1.1乳腺乳头状癌
这种疾病是一种类型较为特殊的恶性肿瘤性疾病,高发群体为年龄>50岁群体,乳腺中央区大导管部位较为多发,通常为直径3cm大小的肿块,可有乳头溢血表现。发病之后患者需要接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乳头基底部、囊壁相交之处有浸润的癌组织,并且会发现异形癌细胞覆盖在患者的乳头表面,形成纤维脉管束,细胞单层或是多层排列,排列无序,另外肌上皮消失,发现核分裂象。
1.2大导管乳头状瘤
该类型肿瘤通常发生在乳腺导管开口壶腹下面1cm部位,且以单发肿瘤居多,该类型的肿瘤发病率较低。经检查,此类患者临床表现有乳头疼痛、溢液,并且通过触诊能够发现肿块。进行乳头溢液细胞涂片检查,能够在其中发现上皮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等。对于出现的肿瘤细胞,难以鉴别良恶性。该病病理特点表现出有导管上皮、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乳头发生腺样结构改变、大汗腺化生等。
1.3中小导管乳头瘤病
此类疾病发生位置为乳腺中小导管,乳头状肿瘤,通常肿瘤较小,单发的较少,多发肿瘤较多,上皮细胞以及简直纤维组织发生增生,但是表现缺乏典型性,表现类似于乳腺增生类疾病。该类型的肿瘤为良性,但受到上皮增生程度的影响,若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随着疾病进展,也有发生癌变的风险。
2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诊断
发生于乳腺导管的乳头状瘤应当和普通的乳头状瘤相鉴别,但是将两者清楚地鉴别开来是十分困难的,区别难度较大[1]。对乳腺乳头状瘤进行病理检查,可以发现出现螺旋型、花朵型、花边型等类型的病理改变。这种疾病的肿瘤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且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结构、特点。有学者对乳头状瘤疾病进行分类,将其大致归为了筛状型乳头状瘤、实性型乳头状瘤、乳头型乳头状瘤。王德延[2]对乳头状瘤病分为小乳管扩张,上皮细胞高度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有纤维脉管束的小乳头,如果存在乳头持续不断增生情况,并且连成网状,或是发展为实性团块,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此类情况根据患者肌上皮情况、细胞发生异形情况、细胞排列情况等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三种类型,这给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3,4]。
3讨论
乳头状瘤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该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便是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乳头状瘤疾病的发生年龄范围较广,通常在到青春期之后,任何年龄皆可发病。据研究显示,疾病最高发病的年龄段为45-50岁,其中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发病风险最高。从统计数据来看,入选乳头状瘤患者发病以单侧居多,极少患者会出现双侧同时发病情况。从此类疾病的病程长短进行研究,表明病程较长,通常3个月-6年,并且还容易并发其他类型的乳腺疾病,发病之后,乳头溢液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在肿瘤大小以及形态、性质等方面,通常直径<2cm,质软或中等、多发多见、颗粒状,肿瘤通常生长于患者乳腺导管中,边界可见。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常常实施局部切除手术,有些患者会出现反复多次发作情况,使得发生癌变的风险升高。在临床诊断中,乳腺乳头状肿瘤的良恶性很难区分,这给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有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问题,当前临床中争议颇高,我国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此病的恶变率为6%-8%,其中单发肿瘤常无癌前病变特征,多发肿瘤恶变的概率较高,要受到一定的重视。田艳涛等[5]将100例乳腺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入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有14例(14.0%)患者出现癌变情况,且发生癌变的患者中没有轻度患者,均为疾病中、重度患者。另外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有5.5%-15.0%的概率出现癌变风险,因此应当对此类疾病引起重视,及早诊断,积极治疗,以防恶变。Hendriek则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病变,他随访了一些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随访时间长达5-18年,在这些患者中没有发生肿瘤恶变的现象,因此他认为此类疾病不能等同于癌前病变。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良恶性形态表现是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的,特别是在冷冻切片时,组织学鉴别诊断的难度较大,良恶性难以区分,对于普通型增生,如果不及时引起重视,会逐渐过渡到不典型增生,这便会使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极大升高。而对于接受临床治疗的患者来说,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变性质、范围等,从而使治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例如:病变为孤立性大导管内乳头状瘤,此类患者发生癌前病变的风险小,可以结合情况给予患者保守手术治疗措施,手术以楔形或锥形切除为主,对于多发性的乳腺乳头状瘤,通常发生于中小导管内,病变范围广泛,恶变风险较高,因此可以应用区段或局部广泛切除治疗疾病[6-8]。
乳腺乳头状瘤病是发生于乳腺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常常有多发现象,使得患者有较大的发生癌变的风险,给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中重度乳头状瘤病是预防疾病向恶性转变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11]。
参考文献
[1]高静.乳腺上皮性肿瘤中乳头状结构对于临床病理诊断的指导意义及相关特点[J].中外健康文摘,2010,7(6):41-42.
[2]王德延.肿瘤病理诊断[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25.
[3]张振东,李树玲.乳腺癌全乳腺切片的病理组织学研究:Ⅲ.伴发病变和癌旁病变[J].中华肿瘤杂志,1993(1)20-22.
[4]傅西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关问题[J].实用外科杂志,1992,12(7):344.
[5]田艳涛,李树玲.乳腺乳头状瘤病及其癌变的全乳腺切片病理组织学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1997(4):290-292.
[6]田蕊.乳管镜在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2):113.
[7]蒲章学.乳腺叶状肿瘤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4):144-145.
[8]常梅红.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和病理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120.
[9]张虹,熊焰,张爽,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87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11):726-731.
[10]庞昊,梁跃,费晓春,等.乳腺乳头状病变507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相关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787-792.
[11]佚名.27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安徽医学,2018,39(7):13-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