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1 17:1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中老年体检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详细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本院40岁以上中老年体检人群275例(其中男性177例,女性9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检测颈动脉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果(1)入选人员按照年龄分为5个组,结果显示40-49岁组CAS检出率为15.52%;50-59岁组CAS检出率为52.11%;60-69岁组CAS检出率为61.64%;70-79岁组CAS检出率为78.26%;≥80岁组的CAS检出率为100%,五组检出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根据性别对入选对象进行分组,进行不同性别之间CAS检出率的对比,结果发现男女的检出率分别为73.45%、61.22%,由该结果可知不同性别具有不同的CAS风险,男高于女(P<0.05)。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在我国人群中十分常见,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发生率更高,并且能够导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升高,随年龄增长,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男性CAS程度明显高于女性;(2)中老年群体进行体检时查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现象较为常见,研究发现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等为导致该种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会直接导致人体CAS斑块形成的风险增加;(3)除以上导致CAS斑块形成的几项独立危险因素之外,还包括冠心病、脑梗死等风险因素。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布特点

本文引用格式:王荣.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97-98.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一种通过多种因素的长期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发生率很高,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此类疾病的一个重要类型。很多研究显示,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早期会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现象,通过高频超声能够得到明确的证实,并且通过二维超声能够准确对斑块的类型进行准确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已成为当前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因。本文针对颈动脉斑块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病变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1]。

\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75例,男177例,女98例,年龄在40-90岁,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

1.2方法与步骤

1.2.1仪器设备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常规采用频率为3-9MHz或4-9MHz、5-10MHz的线阵探头。

1.2.2检测体位

检查时协助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使颈前部充分暴露,颈部适当垫高,头向受检对侧倾斜,注意避免颈部过度伸展造成肌肉紧张,影响检查结果。

1.2.3检测步骤

(1)横切探测:颈根部放置探头,按顺序进行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静外动脉的检查,注意对血管走行、斑块情况、血管狭窄情况、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等进行观察。

(2)纵切探测:颈动脉通过横切探测效果不理想,可以将探头放在受检查的胸锁乳突肌后缘,从后侧进行颈动脉情况观察,此方法对颈内动脉远段的显示效果最佳。

(3)颈动脉IMT测量:测量颈总动脉的IMT,测量位置为颈动脉分叉处,近心端1cm,采取后壁放大测量的方法,发现斑块,则测量斑块的近心端血管壁,如果无法避开斑块,该处可以不测量;最厚IMT和部位是测量记录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IMT厚度;一般不测量颈内动脉IMT。

(4)斑块测量:通过横切、纵切两种探测方法对斑块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斑块的数量、位置、大小等,多角度观察斑块质地及形状等[2]。

(5)评估标准[3]:内膜增厚的判断标准为IMT在1mm及以上,当IMT在1.5mm及以上的时候,认定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斑块情况进行仔细的探测记录,如形态、大小、回声等,并分析血管狭窄情况。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CAS检测率比较


按照年龄不同进行分组,结果显示40-49岁组CAS检出率为15.52%;50-59岁组CAS检出率为52.51%;60-69岁组CAS检出率为61.64%;70-79岁组CAS检出率为78.26%;≥80岁组的CAS检出率为1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2.2不同性别CAS检出率比较

按性别分组,结果显示男性CAS检出率为73.45%。女 性CAS检出率为6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3讨论

CA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常见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等与冠心病、脑血管病十分相似[4]。颈动脉受到解剖位置因素的影响,非常便于观察,并且该处动脉粥样硬化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反应,便于早期发现。并且有研究证实,发生CAS的患者具有很高的脑血管病风险,而通过加强检测,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CAS的发生率,也能够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本研究中40-49岁年龄组、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9年龄组和8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CAS检出率分别为15.52%、52.11%、61.64%、78.26%、100%,而40-49岁年龄组的CAS检出率最低,这充分证明CAS的发生发展和年龄存在直接相关性,年龄越大,则发生风险越高。对于年龄因素的影响,目前公认的解释为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动脉壁结构发生变化,如胶原纤维增多,弹力纤维减少、退变,使得人体颈动脉壁变厚、变僵,同时中老年人群很多都患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导致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出现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等,从而增加粥样硬化风险[5,6]。

本研究认为性别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检出率男高于女,该因素无法预防[7]。另有研究显示,雌激素能够对血管内皮功能起到保护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预防作用,女性雌激素水平越高,则CAS发生风险越低,这也能够对男女CAS检出率差别做出解释[8]。

表1、表2统计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性别存在一定的关联,受不同地域个体差异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
病例数量有限,这一结论的可靠性仍需大量数据来证实。

参考文献

[1]赵晓霞,张银霞,高静,等.超声筛查高校中老年教师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38(108):55-59.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4):254-259.
[3]Touboul P J,Hennerici M G,Meairs S,et al.Mannheim carotid intima-mediathickness consensus(2004-2006).An update on behalf of the Advisory Board of the 3rd and 4th Watching the Risk Symposium,13th and 15th 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s,Mannheim,Germany,2004,and Brussels,Belgium,2006[J].Cerebrovasc Dis,2007,23(1):75-80.
[4]张亮,李蕾,王立娟,等.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2018,15(34):303-306.
[5]阮力,曲淑珍,李卫平,等.颈动脉硬化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10):917-919.
[6]王慧梅,李淮玉.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2,9(5):270-274.
[7]李凤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07-109.
[8]李志超,易显中,胥向红,等.女性绝经后血清雌激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0,31(23):3110-31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1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