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于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开展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手术治疗发生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病例的治疗分析,旨在提高我院内镜下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食管、胃、结肠ESE、ESD、EPMR、EMR手术患者,16例术中有出血,1例发生迟发性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主动穿孔、1例术后结肠穿孔,均予术中、术后内镜下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未行外科手术干预。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技巧及高度责任心、术后密切观察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同时积极、及时处理,有效地降低并发症严重程度。
关键词:内镜;ESE;ESD;EPMR;EMR;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
本文引用格式:华军,刘立新,刘春华.内镜下治疗术中及术后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170,172.
0引言
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在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间质瘤及早期癌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大有部分替代外科治疗的趋势。但手术病例的增多,势必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对患者及家属带来痛苦,故我们需日益重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是当下责无旁贷的事情。ESD、ESE、EPMR、EMR主要并发症是术中、术后出血和穿孔,由于内镜技术的提高及开展时间的延长、医疗器械的改进及精细化的操作,一般都可以内镜下有效处理[1]。笔者就本院自2017年3月至今开展的250例ESE、ESD、EPMR、EMR患者,对于其并发症发生及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从中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内镜下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所有病例均为本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50例,女100例,年龄20-80岁,平均53.5岁,术前均行常规检查,排除有手术禁忌症患者,并征求家属意见得到充分知情同意后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在静脉全身麻醉下进行,依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采取ESE、ESD、EPMR、EMR不同的手术方式。共进行5例ESE手术,50例ESD手术,15例EPMR手术、180例EMR手术.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
1.2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16例患者术中有明显出血,予热活检钳及APC止血成功,后行可旋转钛夹夹闭创面。2例术中主动穿孔,1例穿孔小,予钛夹夹闭;1例穿孔较大,予尼龙圈套器止血夹荷包缝合。1例术后36小时出现呕血,予再次内镜检查,予热活检钳及钛夹夹闭止血成功。1例术后48小时出现微小穿孔,予胃肠减压及有效抗生素等内科保守治疗出院。本组患者出血率为6.8%,穿孔率1.2%.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内镜及药物治疗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需手术病例。但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手术费用增加,且对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均与家属及患者充分沟通后,未发生一例医疗争议。
3讨论
出血及穿孔胃是消化道内镜治疗最常见的两大并发症,其次并发症还有狭窄及短暂菌血症等,后两者在选择好合适病例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发生率较低,本文主要讨论前两者并发症的处理。文献报道,食管、胃镜治疗性操作中,ESD穿孔率在1.2%-5.2%[2],EMR穿孔率在0.5%-5.0%[3];结直肠治疗性穿孔率在0.15%-3.0%[4]。出血在息肉治疗中发生率为1.3%-9.7%[5]。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相似。
息肉大小是影响出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切除尺寸大于10mm的息肉[6]。而消化道穿孔原因有以下可能因素:(1)解剖因素:如乙状结肠呈锐角,活动度大,此处易形成憩室,使肌层变薄。食管入口处憩室形成,均为穿孔的危险因素;(2)病理基础:患者一般状态、胃肠道基本状况与穿孔发生也密切相关;(3)操作技术:要严格遵循“循腔进镜”原则;(4)肠道准备:视野不清,也增加穿孔的几率;(5)内镜因素:所有内镜操作均有一定的风险。
如何最低限度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及穿孔的并发症,结合文献及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1)做好病例筛选,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让其了解手术并发症,并得到有效的签字认可,减少术后医疗争议;(2)术前有效评估,包括可预测的治疗性出血及穿孔,准备好完善的器械;(3)术前常规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肺功能、超声内镜、病理等检查;(4)术前用药:予有效的祛泡剂,有效的洗肠液,保证清晰的视野,可予解痉药物抑制胃肠道蠕动,胃手术术前予PPI;(5)术中注意点:术中动作规范、轻柔,保持视野清晰,出血时药物治疗可予局部喷射肾上腺素、凝血酶、注射纤维蛋白胶、组织粘合剂、氧化再生纤维素等;也可予高频电凝、APC、热活检钳、微波等器械干预,视野清晰后继续手术,手术结束酌情予钛夹完全夹闭。如遇穿孔,范围较小可予钛夹夹闭,较大者予尼龙圈套器止血夹荷包缝合及OTSC(金属夹闭合术);处理后要仔细、反复观察创面出血及穿孔闭合情况。对于EMR患者,虽然病灶相对较小,但如反复APC及热活检钳处理的患者,钛夹夹闭尽可能完全封闭,以免因深度较深,累及肌层引起迟发性穿孔,本组1例迟发性穿孔即是如此;(6)术后处理:术后需及时尽量多地多吸气,以减低胃肠道张力;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血压、脉搏、体温等,注意患者有无腹痛。早期发现可再次行内镜下处理,时间越长,炎症反应强烈,可能无法再次行内镜下止血或者钛夹封闭创面,而导致需外科手术干预。对于胃部手术,术中损伤肌层,放置鼻胃管以减轻管腔内压力,并可观察出血情况。如已发生穿孔,术后的支持非常重要,伴有气胸、胸腔积液及脓胸时充分引流尤其关键[7]。术后需根据手术情况,禁食1-2d或者流质,对于胃手术患者予PPI及胃粘膜保护剂,较大病变患者予止血药物,对于切除时间长、病变较大、消化道穿孔高危患者,以及高龄、伴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营养不良等感风险高者予第一或者第二代头孢菌素,酌情加用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
近年有人提出,术后复查胃镜,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复查胃镜的主要目的是观察创面,发现出血、穿孔风险高的病灶,并进行预防性处理。但此项研究Mata分析结果发现,常规复查胃镜组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反而略高于未行胃镜复查组,尽管无统计学意义,但更加不支持常规术后复查胃镜[8]。
本组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以上的经验诊治,效果满意,无一例外科手术干预患者,但仍然出现了本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认真总结、学习,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内镜下治疗的手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卢忠生,杨云生.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与展望[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3,30(1):7-8.
[2]Oda I,Suzuki H,Nonaka S,et al.Complications of gastric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J].Dig Endosc,2013,25(Suppll):71-78.
[3]Al Ghossaini N,Lucidarme D,Bulois P.Endoscppic treatment of iateogenic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s:an overview[J].Dig Liver Dis,2014,46(3):195-203.
[4]Kang HY,Kang HW,Kim SG,et al.Incidence and management ofcolonoscopic perforations in Korea[J].Digestion,2008,78(4):218-223.
[5]Consolo P,Luiano C,Strangio G,et al.Efficacy,risk factors and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polypectomy:year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er[J].World J Gastr oenterol,2008,14(15):2364-2369.
[6]王菲,张强,刘思德,等.钛夹及尼龙绳预防肠道较大息肉切除出血的效果分析及文献回顾[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7):495-501.
[7]Zhong H,Ma L,Zhang Y,et al.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8 cases with esophageal perforations caused by ESD[J].Int J Clin Exp Med,2015,8(11):21760-21764.
[8]姜元喜,边海鹏,陈莹,等.胃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近期胃镜复查价值系统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2):101-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