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临床治疗方案及其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对象,共50例,分对照组(无早期心绞痛)和观察组(早期心绞痛)各25例,回顾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临床表现,对两组发病因素当中是否存在Q波坏死和心绞痛史等对比,发现组间的差异明显(P<0.05);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后,显效共11例,占总数的44.00%;有效共12例,占总数的48.00%;无效共2例,占总数的8.00%。结论和单纯急性心肌梗塞相比,急性心肌梗塞后有早期心绞痛的病人更容易诱发相关的血管类疾病,所以需采取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心绞痛;临床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黄赞才.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93+96.
0引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或持续性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主要有胸骨后明显痛感和血清心肌酶的活性增高等,可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1]。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胸痛完全消失后24 h,于28d内再次有心绞痛症状发生即称作是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2]。临床对该病若未进行及时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将可能加速恶化,引发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病人生命。为了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的有效治疗方案,本文以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对象,分析有无早期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塞情况,采取积极的治疗并观察治疗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搜集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为对象,共5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在60-75岁,平均(68.92±2.16)岁。分对照组(无早期心绞痛)和观察组(早期心绞痛)各25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和年龄等数据对比上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急性心肌梗塞胸痛完全消失24 h后,28 d内再次发生胸痛表现,可考虑是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②胸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药能够得到一定缓解;③再次有胸痛症状时,存在T波或者ST段改变现象;④血清心肌酶无明显的上升趋势,无因梗塞延展和反应性心包炎所致胸痛症状[3]。
1.2方法。所有病人在入院后,均做好心电图及血清心肌酶等常规检查及检测,并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心肌梗塞部位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其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对照组病人在心绞痛发作时只需服用脉栓通治疗,观察组则需口服倍他乐克6.25 mg/次治疗,每天3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个月。
1.3疗效指标。按我国人民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对治疗疗效加以判定,其中,显效为:病人进行同等劳累度的工作或运动后,无心绞痛的发作征象,或者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超过75%,使用硝酸甘油的量也减少超过75%,经心电图检查发现恢复正常;有效为:病人进行同等劳累度的工作或运动后,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减少超过50%,使用硝酸甘油的量也减少超过50%,静息时经心电图检查发现缺血性ST段显著下降,或者运动量上升了1级,其导联倒置T波变浅超过1.5 mm;无效:病人进行同等劳累度的工作或运动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使用硝酸甘油的量随之增加,静息时经心电图检查发现和治疗前大致相同,运动耐量下降了1级[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加以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χ2检验,P<0.05时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表现对比。对比两组临床表现,对两组发病因素当中是否存在Q波坏死和心绞痛史等对比,发现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观察组治疗效果对比。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后,显效共11例,占总数的44.00%;有效共12例,占总数的48.00%;无效共2例,占总数的8.00%。
3讨论
临床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是因急性心肌梗塞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引发大面积心肌持续性缺血,特别是远离梗塞区的缺血时,便可引发早期心绞痛[5]。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同时也是诱发再梗及心衰的关键因素,一般在病人胸痛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的24 h后,于28 d内再次发生胸痛症状,多数病人临床上并没有明显诱发因素,若未对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诱发心绞痛[6]。然而,大多数心绞痛病人1 d内疼痛症状会明显缓解或者消失,若仍明显疼痛,则需进行针对性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临床表现主要有:前14 d发病的概率明显比后14 d高;Q波梗死概率明显比非Q波梗死的概率低[7];非Q波梗死病人一般都会有较为严重的缺血表现,并在给予病人开展相关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即加大和病人之间的沟通,以缓解病人所存在的不良情绪,为病人制定合理科学的饮食方案,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做好病人相关临床指标的观察及记录,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及时上报主治医生,以便于尽早做好有效的处理等[8]。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临床资料,分对照组(无早期心绞痛)和观察组(早期心绞痛)各25例,对比两组发病因素当中是否存在Q波坏死和心绞痛史等情况,发现组间差异明显
(P<0.05);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后,显效共11例,占总数的44.00%;有效共12例,占总数的48.00%;无效共2例,占总数的8.00%。由此可见,和单纯急性心肌梗塞相比,急性心肌梗塞后有早期心绞痛的病人更容易诱发相关的血管类疾病,所以需采取积极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病人采取治疗的过程中,对病人病情特点加以分析,了解病人是否存在早期心绞痛症状,并提供针对性治疗,不但能够大大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还可以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从而显著提高病人生命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静,戴晓涛.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07):109-111.
[2]刘超.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临床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2):18+20.
[3]孔祥才.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2):1353-1354.
[4]周梦灵.65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06):1064-1065.
[5]王翠萍.分析卡维地洛对无心梗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8(14):54.
[6]潘苏钰.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2):94-95.
[7]杨召伍,陈泽江,钟江华,等.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01):58-60.
[8]王安惠.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4):86-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