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8 14:31: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非哺乳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高度怀疑乳腺炎的受试者共22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处于非哺乳期,均实施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且均有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或随访结果。统计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检出率,对比发生者和未发生者血流信号分级,对比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受试者中共有102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率为46.36%,其中主要有急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生者和未发生者血流分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成像技术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数据均高于高频超声。结论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以急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见,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效能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效能

本文引用格式:侯莹.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191+193.

0引言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指处于非哺乳期女性乳腺发生的炎症反应性疾病,此类疾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发病早期无典型的、特异性的症状表现,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因此影响最佳的治疗时机。与哺乳期乳腺炎相比较,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难度大,且常用的诊断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甚理想。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在既往的研究中均得到肯定[1]。鉴于此,本研究特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二者的优势和不足,为临床选择诊断方案提供依据。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接收的高度怀疑乳腺炎的受试者共22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处于非哺乳期,均有可疑乳腺炎症状,均实施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检查,且均有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或随访结果,排除乳腺癌、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症等已经确诊的乳腺疾病者,合并精神障碍或未配合完成相关检查者,未明确诊断结果者。本组受试者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36.71±3.58)岁。

1.2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实施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所用诊断仪器均为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用线阵探头,频率7-15 MHz。指导患者选取侧卧位,充分暴露待检测区域,屏气放松,以乳头为中心常规实施超声检查,实施多切面放射状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位置、范围、边界、内部是否有回声及回声特征等。采用弹性图模式显示感兴趣区域,调节图像清晰度(分别以红色、绿色代表脂肪和乳腺组织),对弹性图中不同组织的硬度利用色彩进行编码,由2名工作经验丰富的超声检查医师判断结果。血流分级标准为:将病灶中无血流记为0级;将病灶中有1-2次棒状、点状血流记为1级;将有3-4处血流记为2级;将有丰富血流记为3级。随访方法:所有受试者均在检查后判断是否符合手术指征,符合手术指征者尽快实施手术切除,并将切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判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情况;若不符合手术指征则需要跟踪随访,观察并统计该病的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①统计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检出率;②对比发生者和未发生者血流信号分级;③对比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诊断效能。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统计学分析工具为SPSS 19.0,等级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检出率统计。本组受试者中共有102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率为46.36%,其中急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构成比分别为74.51%(76/102)、9.80%(10/102)、15.69%(16/102)。

2.2发生者和未发生者血流信号分级对比。发生者和未发生者血流信号分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3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技术的诊断效能。102例发生患者中,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技术诊断为该病者分别有93例、100例;118例未发生者中,高频超声和弹性成像技术诊断为该病者分别有10例、3例。高频超声诊断该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36%(201/220)、91.18%(93/102)、91.53%(108/118),弹性成像技术分别为97.73%(215/220)、98.04%(100/102)、97.46%(115/118),后者均较高。

3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不如哺乳期乳腺炎典型,且该病发病原因和机制尚需要深入探讨。既往研究认为[2],病菌感染、乳腺导管扩张、乳头畸形等均是该病的高危因素。由于该病发病隐匿,因此难以确定是否存在上述危险因素,部分早期患病的患者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次研究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率为46.36%,可知该病发病较多,以急性乳腺炎最为多见,而此类疾病大多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需高度重视;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血流分级差异显著,提示能够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灶血流信号进行判断,为此类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弹性成像技术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提示该方法的诊断价值较高。高频超声能够在灰阶声像图上对乳腺组织病灶情况进行观察,了解其边界、大小、包膜、内部回声和钙化情况,为病情诊断提供信息。弹性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血流信号,并且能够使超声图像拓宽,弥补常规超声检查的不足,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灶并对其进行定位[3]。此外,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克服信号捕捉的困难,增强信号移动幅度并以此传递组织硬度的信息,利用病灶的弹性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差异的特征判断疾病发生情况。由此可知,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中的优势明显,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均具有良好的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效能,后者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洁.高频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4):58-59.
[2]魏丽美,黄敬垣,杨雪梅,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的诊断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3):182-185.
[3]李杰基,林小影,程幸,等.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技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5):936-9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