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通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对患者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组对患者直接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中转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中转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直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本次研究中与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均安全可行。
关键词:老年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穿刺
本文引用格式:姚栋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74,78.
0引言
急性胆囊炎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胆囊管的嵌顿或者胆囊结石的突然阻塞[1]。此外,胆囊管狭窄、扭转、胆道肿瘤阻塞以及胆道蛔虫也能够引发急性胆囊炎[2]。胆囊炎是我国临床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老年急性胆囊炎发病率逐渐升高[3]。根据其临床表现与特征,可分为慢性与急性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讨论急性胆囊炎。随着腹腔镜技术及器械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被证实较开腹手术具有较少的并发症及较短的住院时间。本文通过对6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观察研究,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与治疗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对此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批准研究,手术均为同一医疗组完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观要求拒绝急诊手术或是心肺功能差等情况,且发病时间超过72 h,影像学胆囊三角解剖不清,手术风险大,患者及家属拒绝手术。对患者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体位,通过局部麻醉,使用穿刺针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下进针,在穿刺针靠近患者的肝包膜时,指导其屏气,穿刺针经肝组织至患者的胆囊床,在胆囊中部1/3位置进行穿刺后退出针芯,将胆汁吸出后,将导丝置入以达到固定目的,引流后进行抗感染治疗,达到预防与控制炎症的目的。炎症控制后予以带PTGD管出院,待3个月后患者腹痛好转,胆囊水肿程度明显减轻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方式与治疗组相同。
治疗组:对患者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患者取仰卧体位,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在脐下大约1 cm处进行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 cm左右,建立人工气腹,患者右锁骨中线肋骨下0.5 cm位置和剑突偏右大约1 cm处,分别进行切口,穿刺入腹腔,进行积液清理。若患者的胆囊肿大的情况较为严重,在其胆囊底部进行穿刺减压术,抽吸胆汁积液,并分离胆囊周围的黏连组织,将胆囊切除后取出,将腹腔冲洗干净,常规置入引流管进行引流。待气腹关闭后进行切口缝合术,手术结束48 h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若症状好转,可拔出引流管。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应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疑似有胆囊癌或者有严重的黏连,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快速冷冻切片,尽可能的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并尽快中转至开腹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中转情况、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其中术后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与胆漏等。
1.4统计学方法
将得出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针对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术中中转及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44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1例中转开腹,有1例为胆漏、1例为切口感染、0例为腹腔感染,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4.55%;对照组24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中,有1例中转开腹,有0例为胆漏、1例为切口感染、0例为腹腔感染,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1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无太大的差异,见表2。
讨论
在患者衰老过程中,胆囊壁慢慢变得肥大或者萎缩,收缩功能降低,引起胆汁浓缩与淤滞导致胆酸盐的形成[3-4]。患者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逐渐松弛,容易出现逆行感染。老年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上升会增加胆囊动脉的缺血程度[5]。上述病理生理改变是老年急性胆囊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也是胆囊穿孔或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老年群体的原因[6]。若患者出现老年急性胆囊炎症状,不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这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7]。
当前对于老年急性胆囊炎疾病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对患者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手术方式是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下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吸出胆汁并置入导丝。胆囊穿刺完成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腹痛情况,检查其胆囊水肿程度是否有效减轻,待患者的情况符合手术条件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该手术方式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仍需注意的是,由于老年急性胆囊炎疾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大以及患者年龄偏大等特征,并且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治疗时间长、花费医疗费用多,虽然效果没有直接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显著,但传统的手术方式依然安全可行。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通过某种特制导管插入腹膜腔,再注入适量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压力后再在腹部开几个小洞,解剖胆囊的三角区结构,离断并夹闭胆囊动脉与胆囊管,后切除患者的整个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方式,其方式主要包括制造气腹、建立操作孔、处理胆囊三角、剥离胆囊、取出胆囊以及消除气腹等方面。
本文通过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中转与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为4.5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1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无太大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示,不论是急诊直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还是先行胆囊穿刺,3个月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均安全可行,实际上均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均值得临床推广和研究[8]。
参考文献
[1]张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10(8):1070-1071.
[2]李志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55-56.
[3]王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6):53-54.
[4]赵红光,刘凯,刘亚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60岁以上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的最佳时机探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6(4):705-710.
[5]黄安华,谢华辉,周明雄,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1):202-204.
[6]丁晓坤,王威雪,张瑜,等.中药汤剂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7,39(7):1044-1047.
[7]王学祥,邹圣海,吴晓波,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囊炎的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110-111.
[8]许良,许明友,杨先芬.老年急性胆囊炎开腹胆囊切除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对比及对患者肠道功能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18,22(4):721-7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