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6:38: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患者的疼痛、舒适度及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患者42例42眼,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术后按常规绷带加压包扎术眼,观察组术后应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并常规眼包包眼。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舒适度、疼痛程度和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及术后2h、24h眼部刺激症状如异物感、眼部刺痛及睁眼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角膜创口基本愈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避免术后患者产生不适症状。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疼痛;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魏咏梅.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100-101.

0引言

翼状胬肉疾病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眼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不仅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亦影响患者面部外观[1]。目前,翼状胬肉主要以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良好,但患者术后眼部易产生异物感、疼痛感、睁眼困难及流泪等症状[2],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故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片主要成分是硅水凝胶,与其他镜片相比,配戴舒适,不溶解消失,透氧性高,可连续配戴,可随屈光变化随时更换镜片,不降低视力[3]。同时可以避免眼睑刺激浅基质层角膜神经纤维,缓解角膜上皮缺失引起的疼痛,基于此,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疗效,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住院患者42例(42只眼),翼状胬肉侵入角膜3-5mm,年龄43-62岁,其中女27例、男15例,按随机数字将42只眼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研究组术后立即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并对使用进行指导:①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期间,禁止使用眼膏,避免对镜片的吸水性能及透氧作用造成影响,为保证镜片透明度,不可使用非透明滴眼液;②禁止用力揉按眼睛,预防镜片和绷带移位,若存在移位及脱落现象,及时给予纠正;③摘下镜片后立即抛弃,禁止冲洗后重复使用;④对患者展开出院指导,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卫生用眼等,告知患者1周后回院复诊,取出患者眼内的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并进行结膜拆线。

\

 
1.3评价指标

1.3.1疼痛国际评分评估方法[4]


选取疼痛国际评分表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术后24h及48h分别对两组进行评分,对比两组评分结果。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能感觉到并可忍受,不影响生活质量;2级中度疼痛仍能忍受但部分影响生活质量如影响日常活动和休息;3级重度疼痛不能忍受,完全影响生活质量,需以药物治疗才得到缓解。

1.3.2舒适度评估

术后2h及24h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应用问卷表调查[5]记录相关的刺激症状进行评估如:异物感、流泪、烧灼感、睁眼困难、眼部刺痛。统一应用0-3分记录,0分表示为无不适;1分表示为轻度不舒适;2分表示为中度不舒适;3分表示为重度不舒适。

1.3.3角膜上皮缺损愈合情况

术后1d、3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上皮缺损愈合情况,观察结膜植片是否贴附及是否在位,创面愈合情况是否完好并进行荧光染色直到染色阴性为愈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24、48h疼痛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h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



2.2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情况比较

在术后2h对两组患者眼部不舒适感进行统计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眼部异物感、眼部刺痛及睁眼困难这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24h两组患者在舒适度上比术后2h均有很明显的提高,但观察组患者的不舒适感仍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

 
2.3两组角膜上皮缺损愈合情况比较

参照相关文献制定角膜缺损区愈合标准:术后1d、3d对每例患者进行荧光染色角膜上皮缺损区检查并根据着色范围分为0-3级,0级:角膜上皮缺损区大部分愈合,着色<1/4角膜面积;1级:角膜上皮缺损区着色>1/4角膜面积<1/2角膜面积。2级:角膜上皮缺损区着色>1/2角膜面积。两组术后1d、3d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患者愈合比较快,3d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组均达到了有效愈合。见表3。


\


3讨论

翼状胬肉为常见慢性眼科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及球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出现异常增生从而侵入患者角膜缘[6]。目前,临床医学针对翼状胬肉的具体病因仍未完全明确,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但因手术治疗会损伤患者三叉神经感觉支末梢,易导致患者产生异物感、疼痛感及流泪等刺激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翼状胬肉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术后患者缺损的角膜上皮需要较长的修复时间,故加快患者角膜上皮缺损修复、改善患者术后出现的多种不适应证对翼状胬肉患者至关重要[7]。

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含水量高,主要以硅水凝胶为组成成分,具有透氧性好、佩戴连续等优点。通过下面三个方面:(1)隔离眼睑与角膜,保护受损害的或正在愈合的上皮;减少上皮层与前基质层的脱离以及对眼表刺激。(2)缓解疼痛:镜片覆盖了角膜病变而致裸露的神经,阻隔了眼睑对角膜的摩擦,缓解疼痛。(3)药物缓释:利用Performa TM表面处理技术,增加滴眼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从而使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可有效避免眼睑刺激浅基质层角膜神经纤维,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眼表环境,促进角膜上皮组织的愈合。治疗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形成稳定的泪膜,可为患者移行的上皮细胞提供支架,能有效促进术后患者角膜上皮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同时亦可避免术后患者产生不适症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护理后24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缓解术后不适症状,缩短角膜愈合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颜珂,魏静,张文.翼状胬肉术后患者配戴绷带式角膜接触镜的满意度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03):196-199.
[2]黄淑馨,高丽萍,陈晓虹,等.治疗性角膜接触镜提高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舒适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12):39-41.
[3]卞丹梅.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恢复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51-53.
[4]赵洲,陈微,俞水波.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应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对改善其眼部疼痛及临床症状的效果[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09):1389-1391.
[5]生侠,陈惠,邓洪,等.翼状胬肉切除术后配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疗效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04):109-112.
[6]张敏,刘杰,甘玲萍.翼状胬肉术后使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的效果观察[J].淮海医药,2017,35(6):653-655.
[7]刘子彬,刘博.翼状胬肉术后应用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3):473-4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