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5:17: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疗效并对其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方法选取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并经医生确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本组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本组的50例冠心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经过为期1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血小板指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研究与对比之前临床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0.05。结果经比较,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与观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血小板指标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概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血小板指标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冠心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林.不同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143,152.

0引言

在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为3%~5%,目前我国有超过400万的冠心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数量也较多[1]。冠心病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冠心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并没有对冠心病很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大多数患者依靠内科治疗延缓病情进展,而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最主要途径[2]。抗血小板过度聚集是药物治疗的重要方面,其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3]。因此本次研究了抗血小板常用的两种药物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参与研究的是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100例经心血管内科医生确诊为冠心病入院治疗的患者,都是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的。观察组患者的年龄54~80岁,平均(68.0±12.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55~83岁,平均(66.0±11.0)岁,通过比较,所有参与研究的冠心病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定可比性。

排除标准:(1)患者对于本次研究的方法不能够接受;(2)患者本身有其他的疾病影响本次研究需要测量的指标;(3)不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

纳入标准:(1)在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进行检查并确诊冠心病的患者;(2)在阅读同意书的情况下自愿参加研究并签写同意书的。

\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产自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码为J20171021)治疗,2次/d,1片/次。

观察组:该组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使用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产自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次/d,1片/次的基础上加用了氯吡格雷片(产自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码为J20180029)1次/d,1片/次。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指标

1.3.1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


显效:患者在服药后明显控制了病情,改善了临床症状。

有效:患者在服药后减轻了病情,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者在服药后病情没有改变,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改善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3.2血小板指标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指标情况,包括血小板反应指数(MPA)、血小板聚集率(PRI)。

1.3.3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为保证数据的科学性,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P<0.05,详情见表1。


\
 

2.2两组患者血小板指标情况

观察组血小板反应指数(MPA)、血小板聚集率(PRI)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


2.3两组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


3讨论

冠心病是在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大龄患者数量不断上升,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患冠心病人数不断增加,近年来已经超过400万人次,成为一个严重的家庭及社会问题[4]。

冠心病是一个需持续治疗的疾病,如何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疾病影响,进行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导致冠心病的核心问题是冠状动脉硬化,其冠状动脉硬化不仅影响心脏功能,与此同时可以累及多个脏器,全身各处的动脉血管均有可能形成硬化斑块,此时患者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硬化斑块的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流至微小血管,导致其阻塞,此时则会出现组织梗死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疗冠心病的重点是抗硬化斑块形成,硬化斑块的主要形成原因是血液高凝状态,患者血压中高亢的凝血系统与血小板的活化是血液高凝的原因[5]。因此抗血小板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重中之重。国内外冠心病治疗手册均推荐血小板治疗,将血小板治疗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础,以降低病情加重和再次发病的可能性。本次研究的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治疗冠心病的两种药物[6]。阿司匹林是心内科常用来治疗冠心病发作的药物,是较为安全的一种药物,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来减少血栓烷A2的形成,进而减少血小板在血管壁的凝集,抑制血栓的形成,从而改善血管脆性,改善血管的收缩效果。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也是有好处的,长期使用可以导致部分血栓烷A2的失活,对老人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也有温和的作用[7]。氯吡格雷同样在抗血小板上有较好的效果,药物在经色素P450酶代谢形成活性代谢物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从而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依靠的舒血管物质刺激磷酸蛋白的磷酸化、抑制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往临床常使用单独抗血小板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次我们研究不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使用的效果。

经过临床研究与对比后,发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显著降低血小板指标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不良结局的发生,为临床医生药物选择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6):136.
[2]原晖华.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160例应用不同抗血小板药物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0):129,131.
[3]陈红.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肺栓塞的临床疗效[J].大医生,2018,3(Z1):12-13.
[4]鲁成,王玉华,夏静雯,等.抗血小板与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9):3300-3302.
[5]田枭,闫旭龙.血栓弹力图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6):138-140.
[6]刘菁松.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3):197-198.
[7]周鹏思.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C]//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