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3:45: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为水杨酸的衍生物,已有近百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该药物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退热、治疗风湿痛等均有较好的效果。近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于预防和治疗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等心脑血管疾病或预防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临床使用效果及预防用药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血管疾病;防治;临床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李珮琳.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164,169.

0引言

阿司匹林在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1]。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血栓的形成。多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证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抗血栓药物,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心血管疾病的急性期,均有着积极的防治作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2]。尤其是对于那些并未罹患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但存在多种患病因素的人群,能够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人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其还参与修复血管内皮、保护血管内皮、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在血管内皮受损或破裂时,血小板会因受到刺激由静息状态转变为机能相,并凝聚成团聚集于受损伤的血管内皮部位,对破损的血管内皮进行修复;同时血小板会释放出颗粒物质促进凝血和止血[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直接病因是血小板功能异常,因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出的颗粒物质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内皮下层水肿、血管内膜损伤,形成附壁血栓并造成了内皮细胞的脱落,诱导动脉平滑肌细胞在损伤部位形成瘢痕组织,最终造成血栓栓塞事件。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具有预防血栓的功能,其主要是通过阻止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从而达到修复血管内皮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作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具体作用机制为:(1)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2,PGI2)是花生四烯酸的产物,是一种抗血栓物质,是血栓素的对抗剂,PGI2可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 2,TXA2)是血管收缩剂,可以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epoxidase,COX)可以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COX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变成TXA2,减少TXA2的生成,升高PGI2与TXA2的比值,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形成血栓的目的。(2)阿司匹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阿司匹林可增强血管内皮细胞中氮合成酶的表达和氮释放,从而使血管舒张,达到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症和抗平滑肌增殖作用;阿司匹林可促使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炎症因子恢复正常,降低患者发生梗死的危险;阿司匹林可减少患者氧化自由基形成,减少致病因素,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5]。

2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疗效肯定,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负担。其主要针对的患者,是虽无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但自身有多种危险致病因素的人群。对此类人群的一级预防措施,阿司匹林的服用量为75-100mg/d。

3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再次发生。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时,阿司匹林的服用量为75-150mg/d,并坚持长期服用。临床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疗效肯定,能明显降低血管性死亡率、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心肌梗死、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6]。

4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

对冠心病患者临床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进行疾病的二级预防,但对有胃肠道出血、严重过敏等禁忌证患者不推荐使用。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选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药物。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50mg/d用于二级预防,75-100mg/d为长期使用的最低有效剂量。“对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术后24h开始口服;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口服300mg/d;置入机械瓣膜者,药物治疗应选用华法林,如患者合并有房动、心梗、左房扩大等其他危险因素者,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在患者停用华法林后,应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治疗;对ST段抬高的非介入AMI患者,服用氯吡格雷30d、75mg/d;对行介入治疗患者,服用氯吡格雷9-12个月、75mg/d;非ST段抬高的AMI患者,服用氯吡格雷9-12个月、75mg/d;对行介入治疗者,必要时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静脉点滴;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口服阿司匹林100-300mg/d预处理2-3d;若拟行支架置入术时,术前24h加用氯吡格雷300mg,术后阿司匹林100~300mg/d继续长期服用,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mg/d”[7]。

\

 
5阿司匹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应对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肠道刺激症状(或可同时引发、加重溃疡甚至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肾损害。阿司匹林的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合并使用的药物及阿司匹林的剂量关系密切。对胃肠道出血症状,应避免服用糖皮质激素等损害胃肠黏膜的药物,还可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奥美拉唑等胃肠肠黏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以降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表现为耳鸣、神经错乱、谵妄、木僵等,其原因主要是药物剂量过大,停止服药后症状可消失;对肝肾的损害症状:其对肾功能影响很小,主要发生在患者处于循环应激状态时,而对肝脏的影响一般出现在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时,停药治疗后可恢复正常[8]。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是一种被临床广泛使用的、用于防治心血管事件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及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二级预防均有很好的疗效。临床对阿司匹林的使用不可盲目增加用药剂量,其剂量的盲目增加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会提高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深刻理解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机制、科学用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燕.阿司匹林药物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治效果影响[J].甘肃科技纵横,2017,47(09):88-90.
[2]何婧.阿司匹林应用在老年心血管疾病后胃肠道反应的有效防治[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04(25):59.
[3]黄丽娟.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9,26(10):123-124.
[4]周梦迪,陈垦,李勇,等.血清FABP3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04):348-352.
[5]葛仕平.分析联用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术后血小板参数、心电图的影响情况[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07(10):85.
[6]吴琼,程芮.血栓弹力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阿司匹林抵抗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05(06):443-446.
[7]付磊.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06(05):146.
[8]吕煜.氯吡格雷复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4):137-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