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ICU患者不同肠内营养方式耐受程度的比较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0:02: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研究ICU 患者不同肠内营养方式耐受程度情况。方法  抽取我院和解放军 305 医院 2016 年 9 月至 2018 年 5 月收入的 70 例 ICU 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均 35 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鼻胃管营养支持,研究组采取鼻肠管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情况与耐受程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无显著变化,P> 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胃肠不耐受 8.57%、并发症发生率14.29%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86%、34.29%,差异显著,P< 0.05。结论 针对ICU 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选择鼻肠管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不耐受的情况,值得应用。

关键词: ICU;肠内营养;耐受程度;营养情况

本文引用格式: 梁靖辉 , 张国芳 .ICU 患者不同肠内营养方式耐受程度的比较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60+63.

0引言

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部分患者还会伴随多器官、脏器功能不全,尤其是患者在进行胃肠道手术后,胃肠道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使得这类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1]。而科学的营养方式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存在强烈的应激反应,但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往往会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影响患者营养摄取,情况严重者可能造成死亡[2]。本文通过将不同的肠内营养方式纳入其中,内容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收入的ICU重症患者70例进行研究,根据肠内营养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均35例。纳入标准:①需要肠内营养支持超过3天;②置管前未出现腹部感染;③未出现肺部感染者;④家属均知晓本文研究内容并愿意参加。排除标准:①低蛋白血症史者;②重要脏器出现病变;③存在消化道疾病与其他胃病病史。其中对照组:女性17例,男性18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50.25±4.52)岁。研究组:女性18例,男性17例,年龄为20-67岁,平均(50.32±4.5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研究。

1.2方法。对照组采取鼻胃营养,使用常规方法置管。研究组采用鼻肠营养支持,患者取仰卧位,将头向左偏,选择螺旋形空肠营养管,在插管前肌肉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将营养管插入胃内,向下插入25 cm,将管外端40 cm处固定在患者耳垂附近。所有患者输注速度均为20-40滴/min,第1天滴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第二天开始输注能全力,输注量为500 mL,次日为1000 mL,隔日为1500 mL。在输注营养前与输注后每4小时,使用20 mL温水冲洗导管。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情况,其中(TSF)体内脂肪含量,(MAMC)体内蛋白质储存水平[3]。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耐受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不耐受发生率=(呕吐+腹泻+反流+胃潴留)/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腹腔感染+肺炎+胆管感染+便秘)/例数×100%[4]。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前者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s),后者为百分比,实验结果以P<0.05为判断标准,若小于则表示组间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置管后胃肠不耐受发生率。研究组胃肠不耐受8.57%、并发症发生率1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34.29%,差异显著,P<0.05,见表2。


\

 

3讨论

营养支持对于ICU患者来说,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多种疾病综合治疗的关键部分。对患者可进行肠内营养、口服治疗等,其中胃肠道对身体能够补充一定的营养物质,且肠内营养成分完整,费用较低,实施起来较为方便,临床并发症较少,属于目前营养供给的主要方式[5]。但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期间,可能出现不耐受现象,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应激反应较强的患者,出现应激性胃肠损伤较为严重,且肠道粘膜具有充足的血液灌注,能够确保肠内营养的正常进行。

ICU患者大多病情较为危重,尤其是部分胃肠受到创伤的患者,其消化系统会受到一定的破坏,营养支持会出现不耐受的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营养获取甚至加重病情。本文通过将不同的肠内营养方式纳入其中,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胃肠不耐受8.57%、并发症发生率14.2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86%、34.29%。鼻肠管与鼻胃管均属于临床常见的营养支持方式,通过鼻肠支持能够促进营养吸收,确保患者获取更多的营养物质,进而向肠道内输送,维持了肠道内的正常功能与结构,改善肠道菌群平衡[6]。相比鼻胃管支持,鼻肠管更加符合机体的生理需求,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肠道菌群紊乱,控制患者代谢水平,对疾病治疗起到了辅助作用。由于ICU患者食道处于开放状态,在进行营养支持后,容易出现反流与呕吐的现象,在进行鼻肠管营养后,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耐受情况[7]。

综上所述,针对ICU营养支持患者采取鼻肠管方式,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耐受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冬梅.集束化护理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259-260.
[2]张琳,周静,胡祎,等.集束化护理在降低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5):132-133.
[3]高扬,刘世迎,逄红,等.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胃残余量状况监护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2):895-899.
[4]侯亚红,施月仙,邸红军,等.肠内营养单用与联合针灸治疗颅脑损伤合并胃瘫患者的疗效比较:一项前瞻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2):140-142.
[5]张晓强,孙凌云,周辉,等.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长期昏迷病人肠内营养乳液治疗的效果观察[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6,23(4):245-246.
[6]王小华,毛瑞.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应激溃疡出血早期有效胃肠减压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9):62-62,65.
[7]陈飞翔,徐超,张存海,等.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1):57-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