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1.5T核磁共振成像(MRI)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于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中选取71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与多层螺旋CT(MS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疾病类型检出情况,并对比检查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结果①MRI检查显示肩袖损伤58例,肩袖撕裂4例,肩锁关节慢性损伤7例;MSCT检查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腿钙化26例,肩峰下间隙狭窄20例,肩锁关节骨质增生14例。②MRI检查准确率高于MSCT,且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MSCT,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采用1.5T MRI诊断价值较为理想,可降低漏诊、误诊发生几率,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1.5T;核磁共振成像;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李树艳.1.5T核磁共振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161,168.
0引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常以肩部慢性钝痛、肌力减弱等为主要表现,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可导致患者肩关节功能严重受限[1-2]。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多层螺旋CT(MSCT)、1.5T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该病,但MSCT在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易导致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因此近年来开始使用MRI进行诊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1.5T核磁共振成像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中选取7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2例;左肩34例,右肩37例;年龄28~43岁,平均(35.5±7.5)岁。
1.2方法
本研究所选71例患者均行MRI与MSCT检查,流程如下:(1)MRI:采用西门子1.5 TMRI仪器进行扫描,层厚5.0mm,间距6.0mm,分别行横轴面、冠状面、矢状面、斜冠状面、斜矢状面扫描[3]。(2)MSCT:采用GE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层厚3mm,电压值120kV,电流值230mAs,于肩胛下角、喙突进行扫描[4]。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疾病类型检出情况。
(2)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行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时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种检查方法疾病类型检出情况分析
表1中MRI检查显示肩袖损伤58例,肩袖撕裂4例,肩锁关节慢性损伤7例;MSCT检查显示肱二头肌长头腿钙化26例,肩峰下间隙狭窄20例,肩锁关节骨质增生14例。
2.2两种检查方法检查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对比
表2中MRI检查准确率97.18%高于MSCT检查84.51%,且漏诊率2.82%、误诊率0%均低于MSCT检查11.27%、4.23%,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近年来发病几率有所增长,该病发病机制复杂,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肩锁关节增生肥大、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等也可诱发该病。Goksu H等学者研究证实,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大多发生于患者肩锁关节下缘或肩峰前三分之一处,由于反复的撞击可导致肌腱、滑囊发生损伤、退变乃至肌腱断裂。
MSCT与1.5 TMRI是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的常见方式,MSCT扫描具有密度、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并且对于剂量的需求较小,图像成像较为清晰,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患者的异常组织及病灶情况。但螺旋CT在检查中容易受到患者病变组织大小的影响,并且人体内血管极为复杂,因此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并且结合近几年来接诊情况可知,MSCT对于肩袖的显像效果较差,导致了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
MRI则有效弥补了MSCT的缺陷,能够清晰准确的显示患者肩部组织、关节等的病理结构和程度,准确区分患者病理类型,从而对症进行治疗。并且MRI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处理功能较为强度,能够准确的反映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可间接反映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准确率高于MSCT,且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MSCT,符合万星华等[5]研究结果。证实MRI较MSCT来说更具有诊断优势。
综上所述,1.5T MRI可广泛应用于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价值显著,可有效诊断疾病并区分疾病类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涛,刘辉,周理乾.MRI、超声及X线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5):467-469.
[2]陈成帷.物理查体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5):434-438.
[3]Mclaren C,Colman Z,Rix A,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scapular taping on pain and function in people with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Orthopaedic Medicine,2016,38(34):81-89.
[4]蔡成君,祖大报,杨来华.评价1.5T MRI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2):136.
[5]万星华,万隐华,熊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RI诊断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7):71-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