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3 16:21: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应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220例,根据是否实施不良反应预防护理干预,分为对照组(n=110)和观察组(n=110)。对照组未接受不良反应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静脉输液所致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后开展相应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加以干预,可使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王彦.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326,345.

0引言

中药注射剂属于中药新型药剂,其主要利用中药所具备的清热解毒或活血化瘀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微生物感染患者开展辅助治疗[1]。中药注射剂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部分疾病临床疗效,由此也使得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得到推广。但受到药物自身因素、生产工艺以及配伍的影响,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2]。有资料报道称,有效护理干预可减少中药注射剂应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疾病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就选取应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220例,探讨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应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220例,其中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为不良反应预防护理干预实施前阶段,共收治患者110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47例,年龄5~57岁,平均(39.6±5.8)岁;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为不良反应预防护理干预实施后阶段,共收治患者110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8~61岁,平均(41.2±5.7)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控制药物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表情、面色变化,做好健康宣教工作等。观察组首先组织护理人员讨论会,通过头脑风暴,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性实施护理措施:(1)在对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前,需对“三查七对”原则进行严格执行,检查药物保管的规范性,同时由下一环节护士对上一环节护士的工作开展核对,有效标记可能导致副反应发生的药物,并将间隔性巡视工作进行加强;若患者发生相应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则可将输注速度减慢,对患者不良反应的程度是否减轻进行观察,若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则需及时停止药物输注,并告知医生开展处理;若患者发生皮肤过敏的情况,则可为其采用苯海拉明进行肌肉注射,或是采用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推注,并告知患者保持卧床休息,为其应用足高头低位,并将相应情况报告给医生。(2)在对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前,护士需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沟通交流,为其开展健康宣教工作,将静脉药物输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告知,从而使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对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仔细检查,对其机体存在的药物过敏史、家族病史、身体状况、睡眠情况等进行排查,如果患者存在静脉输注禁忌症,则需将情况告知患者,并请示医生或将药物输注时间延迟。(3)对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严格执行,防止由于针头污染或是未能开展严密局部消毒而引发污染;在对与机体生理pH值相差较大的药物进行输注前,需应用适量缓冲液,从而使药物的pH值接近7.4;在对高渗性液体进行输注时,需对输注速度进行有效控制。(4)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工作,若患者机体素质较差,则需对药物输注速度减慢,保持在30~40滴/min;若患者机体存在发热症状,则需对其心率、面色、体温进行监测,并将静脉输注速度减慢;若患者机体温度较高,则可为其应用酒精进行物理降温,或遵照医嘱为患者应用退热药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 17.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9%,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3讨论

为了使静脉输注中药注射剂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得到有效预防,就需要对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并参照高危因素对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制定,在中药注射剂输注过程中进行落实,从而使不良反应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4]。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1)药物因素: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均从一种以上中药提炼而成,因此大多属于复方制剂,药物中存在大分子量非有效成分,或由于药物具备过高的浓度,药物成分稳定性不佳;或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原料毒性增加,从而使中药注射剂质量受到影响;药物贮存过程中出现化学反应,导致药物性质改变;厂家采用稳定剂、增溶剂等保持药物稳定,从而导致机体发生过敏反应[5]。(2)药物配伍:中药注射剂中具备较多的大分子有机物,具备复杂的成分,因此当和溶媒进行混合,或是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则可能导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由此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6]。(3)药物配置:通常情况下,药物具备越高的浓度,药物的输注速度越快,则其具备越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资料报道称,高浓度丹参注射液可引发机体出现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性休克[7]。(4)输液速度:液体药物输注速度过快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药物输注速度过快,容易使机体循环血量迅速增加,使心脏负荷加重。(5)加药方法:直接采用溶媒进行溶解,可能致使溶解不充分,使微粒数增加。(6)个体差异:少数个体自身为过敏体质,或存在特异性遗传病,因此在应用某种中药注射剂后其机体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有效减少中药注射剂输注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也和前人研究报道相符[8]。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输液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加以干预,可使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

参考文献

[1]张俊.中老年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4):187,193.
[2]申慧丽,霍金华,杨阳.护理人员预防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知信行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5,30(15):37-39.
[3]Ku PM,Waller JL,Sportès C,et al.Prolonged versus short infusion rates for intravenous magnesium sulfate administration in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 patients[J].Supportive Care Cancer,2018,24(3):S341.
[4]谭朝丹,陈伟成,刘娟,等.某院近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与超说明书用药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21):1900-1904.
[5]刘爽,乔艳,刘高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问题分析[J].中南药学,2016,14(11):1177-1182.
[6]White KL,Paine S,Harris J.A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intravenous alfaxalone in cyclodextrin in male and female rats following a loading dose and constant rate infusion[J].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2017,5(12):5-6.
[7]崔宏玉,梁爱华.从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分析其不良反应成因[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5):934-940.
[8]魏戌,谢雁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48-27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5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