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诊病人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对临床抢救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急诊病人,2017年与2018年全年分别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与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前后各纳入36例患者,在优化前,患者入院后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急救,另36例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治疗,对比优化前后急诊抢救用时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在急诊抢救用时方面,对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后,分诊时间(0.54±0.16)min、心电监护时间(6.21±1.54)min、静脉用药时间(4.21±0.37)min以及抢救治疗时间(58.50±7.43)min均明显短于优化前,而且优化后抢救成功率(94.44%)明显高于优化前(80.56%),优化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病人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有助于缩短急诊抢救耗时,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急诊科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急诊病人;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抢救效率
本文引用格式:杨安敏.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病人抢救效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267,269.
0引言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需要对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重点环节进行优化改良,从而尽可能地缩短抢救时间,更好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就医满意度[1-2]。本研究为观察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病人抢救中的影响作用,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急诊病人,观察和对比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抢救效果,具体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急诊病人,入院后经临床检查均符合《急诊医学》中急诊科收治标准,在抢救过程中死亡与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者不予纳入。2017年全年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急救(优化前),2018年全年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后),优化前和优化后各有36例患者,优化前包括男19例,女17例,年龄23~67岁,平均(45.79±8.22)岁,优化后包括男20例,女16例,年龄25~65岁,平均(46.98±7.50)岁,优化前后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优化前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急救:指导患者卧床与吸氧,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建立静脉通路,完善各项检查。对另外36例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具体优化措施如下:(1)急诊护理人员培训:开展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包括院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和院内专科护士培训,进行定期考核,提高急诊护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流程,能够迅速准确地分辨急诊症状,根据患者症状做出快速分级处理,缩短分诊时间。(2)抢救设备及药品管理:每日由急诊科值班人员负责检查抢救设备、药品,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转,药品准备到位,做到随用随到,对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使用频率高的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杀菌消毒,排除设备故障,保持设备良好稳定性能,开展仪器培训,保证护理人员能够准确使用。(3)设置急诊分诊台:实行“按病情分级就诊”诊疗制度,对危急重病执行首诊负责制。通过设立分诊台,由高年资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简单询问,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对患者进行初步分级。将患者分为四级:一级为病情濒危,随时可能死亡,需要立即抢救;二级为病情危重,存在严重生命危险,需要在5min内进行处置;三级病情紧急,可能存在潜在风险,需要在15min内进行处置;四级病情一般,非急症患者,但需在急诊救治。(4)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医院就诊患者多、人员流动频繁,容易造成排队拥挤,影响急诊患者抢救,因此需要开通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或者救护车到达后,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急危重孕产妇、急危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儿科患者,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进入抢救室,患者家属签署相关知情协议书后立即实施抢救工作,若患者病情危重紧急需要先抢救后填单缴费,在抢救结束后再指导患者挂号缴费,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就诊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高疾病抢救效率,挽救更多患者生命。(5)急诊医学科进行分区规划:急诊医学科入口需通畅无阻,设有救护车通道与专用停靠处,设置有醒目的路标。在分区规划上设置为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分为分诊处、诊室、治疗室、抢救室、观察室,支持区分为挂号区、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相关科室之间需要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与行走的畅通性。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优化前后患者分诊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抢救治疗时间,具体时间数据以护理记录单为准。②统计优化前后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标准:危及生命体征或严重致残的危险因素解除,病情稳定超过24h[3]。
1.4统计学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并将收集的数据录入数据库内,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急诊抢救用时采用(±s)表示,以t检验,抢救成功率采用(%)表示,以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优化前后急诊抢救用时对比
详见表1。
2.2优化前后急诊抢救成功率对比
36例患者经过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急救治疗后,抢救成功率为94.44%(34/36),另36例患者按照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开展急救后,抢救成功率为80.56%(29/36),优化后急诊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优化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3.974,P<0.05)。
3讨论
大部分急诊病人病情发展快,因此对此类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急诊治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救工作,争分夺秒实施急救,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急诊科任务重、急诊护理人员责任风险高,因此对急诊护理工作需要进行持续性改良优化。急诊护理内容包括分诊、监护、给药、辅助治疗等多方面,各个环节的耗时将直接关系到总体抢救用时[4]。为满足现代社会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已难以满足现代医疗需求,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刻不容缓。
本次研究中,我院于2018年采取多种措施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包括人员培训、抢救设备药品管理、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等,与优化前相比,急诊抢救用时明显缩短,而且抢救成功率达到94.44%,优化前抢救成功率仅为80.56%,优化后急诊抢救用时与抢救成功率均明显优于优化前,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0.05)。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过程中,为更好地满足急诊需求,需要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实现有线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延误。为缩短分诊时间,使患者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抢救室接受治疗,应当合理划分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确保全体护理人员各尽其职、协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吸氧、心电监护、血液采集、建立静脉通道等操作。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第一时间将患者病情变化告知家属,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发挥家属的协助作用。在临床实践中,急诊护理人员应当以人为本,学会换位思考,充分体会到患者及家属的痛苦,尽职尽责地完善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缩短各个流程的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提高急诊抢救效率更为重要,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总之,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效率具有积极影响与极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杨勤.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227.
[2]郭兰芳.急诊护理程序对提高脑出血昏迷患者急救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8):153-155.
[3]广明亮,范玉梅,陈楚云,等.不同急救护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院前抢救的临床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4):143-144.
[4]王秀锦,于京华.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效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4):177-17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