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运用以深刺翳风穴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验案1例,并阐述心得体会。
关键词:针刺;翳风穴;神经性耳鸣;验案
本文引用格式:许莹,万碧江.以深刺翳风穴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验案1例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76.
0引言
神经性耳鸣是由耳蜗、听神经、听觉传导路径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导致声音感受和神经冲动传递障碍引起的耳鸣[1]。属于主观性耳鸣,即是人耳主观感受到的、非对人体周围外界环境所产生的感知,或如蝉鸣声,或如电流声,安静环境下尤为明显,日久可伴有头晕、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近年来,耳鸣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且愈趋年轻化。持续性的神经性耳鸣会导致精神不振,失眠,进而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最终对患者精神产生负面影响[2]。目前,西医以口服药物(如扩张血管类、营养神经类)、手术等方法治疗,但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针刺疗法在治疗该病上有着独特的疗效,且操作便捷。现将导师采用以深刺翳风穴为主治疗神经性耳鸣验案1例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章某,男,52岁,2019年3月6日就诊。患者诉约1年前右耳无明显诱因出现晨起耳鸣如蝉,每次持续数分钟,未予以重视。后日渐加重,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天,安静环境下尤为明显,严重影响精神和生活质量。现为求系统诊治,遂来就诊。现症:耳中鸣响,精神差,腰膝酸软,夜寐较差,饮食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体:已排除外耳、内耳相关疾病。中医诊断:耳鸣(肾精亏虚证);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针刺取穴:主穴翳风,配以耳门、听宫、听会、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在患侧翳风采用深刺法,向耳前下方斜刺40mm,以耳部酸胀、针感传至内耳为度。穴耳门,微张口,直刺0.5~1寸;穴听会,微张口,直刺0.5~0.8寸。内关、神门、安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均采用常规刺法。留针30min,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睡眠质量改善,耳鸣缓解。同时,患者加诉颈部不适,查体:枕外隆凸部、上下项线、乳突部、C2-4棘突及两侧压痛明显,针刺取穴除上方外,配以颈椎夹脊穴、阿是穴。1个疗程后睡眠可,耳鸣较前减轻,颈部不适缓解。2个疗程后耳鸣明显缓解,颈部不适较前缓解。3个疗程后少有发作,鸣响音极轻或无,颈部未诉不适,精神可,睡眠佳,未再复诊。
2讨论
神经性耳鸣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专家认为是由耳蜗内外毛细胞突触代谢障碍、细胞膜透性障碍或改变,听神经纤维间的短路引起[3]。现代医学治疗主要以改善内耳微循环和营养神经为主要治疗原则,但复发率高。针刺操作方便,疗效显著,以疏通经络、调节平衡为目的。其中,翳风穴是针灸临床中行气开窍之要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临证以治头面五官疾患为主,常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等。诸家经典皆有提及,如《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 小儿喜欠”。《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类经图翼》:“主治耳红肿痛泻之,耳虚鸣补之”。《玉龙歌》:“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针灸穴名解》:“穴在耳后陷中,四周隆起,且平近风池。能治风症,故名“翳风”。翳,遮闭之也。犹云翳处之风穴也。按气动为风,本穴能开气郁之闭,又以其接近于耳,故兼治耳聋之因于气闭者尤效”。
翳风穴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该穴下布有耳大神经、颈外静脉、腮腺、面神经干、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针刺翳风穴可以起到改善局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等作用[4]。
临床解剖学研究表明,翳风穴所在区相当于茎乳孔的体表投影点。乳突尖、茎乳孔、颈动脉鞘外口三者由后外向前内排列,并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该直线与矢状轴之间的夹角约为45°[5]。因其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关于针刺翳风的深度问题,古今已有明显差异。历代典籍中诸如《素注》:“针三分”。《铜人》:“针七分,灸七壮”。但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多趋向深刺。近代已将翳风针刺深度由4分加深至3寸[6]。针灸专业5年制本科规划教材《腧穴学》指出翳风穴的针刺深度为20~30 mm,若向内前下方斜刺可达40~50 mm[5]。
本案患者经辨证为肾精亏虚型耳鸣,肾开窍于耳。在辨经取穴及部位取穴的基础上配以补肾填精之法,标本兼治。此外,在经过1个疗程后,患者加诉颈部不适,经过详细询问,患者诉有长期低头伏案史。查体也发现有阳性压痛点,以枕外隆凸、乳突、C2-4棘突及两侧压痛为甚,在原针灸处方的基础上,辅以颈椎夹脊穴及阿是穴。观察其阳性反应点分布,多在肌腱、韧带与骨的结合部,为应力集中点。
颈部肌肉长期慢性劳损后,人体出于自我代偿,筋膜和肌肉易增生、肥大,形成“结”和“聚”点及阳性反应点。当颈椎力平衡失代偿时,会压迫颈部重要的血管及神经,进而影响耳部的神经和血管,从而引起耳鸣。例如内耳的主要血液供应为内耳动脉,内耳动脉来源于椎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由颈椎两侧横突孔内的椎动脉汇合而成,当颈部的椎动脉受到卡压时,就可能会造成内耳和前庭神经区缺血,最终引起耳鸣。又如因人体筋膜的连贯性,当因颈部筋膜牵拉影响到耳周的筋膜挛缩时,可能会影响耳周相关的神经周围突,进而产生耳鸣。
综上所述,取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辨证准确;②注重针刺翳风角度和深度问题;③重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耳鸣与耳部、颈部肌肉都有关,因此若治疗耳鸣效果并不理想,除刺激耳部外,还可以尝试对颈部肌肉加以调节。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鸣的诊断与治疗(一)[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3):35-40.
[2]冯志涛.神经性耳鸣诊治的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1).[3]朱振富.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6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8-598.
[4]孟培燕.翳风穴证治机理浅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8).
[5]姜雪梅,高彦平,黄泳.翳风穴的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针灸,2005,25(11):781-783.
[6]石学敏.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J].2003: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