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用核磁共振方式检查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诊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数据为分析对象,在该群体中随机抽取520例,对纳入研究对象同时进行核磁共振平扫、CT平扫,并对其临床数据以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核磁共振对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结果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数据显著高于CT平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扫描影像提示病灶一般存在于患者丘脑、基底节、脑干等区域位置。结论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选择诊断手段时核磁共振具备明显优越性,同时能够指导医生准确地掌握病灶整体特征,对医生了解病情、制定干预手段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CT;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粟北梅.评价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175,177.
0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当前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手段为核磁共振(MRI)以及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1],本院近年推广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为系统了解其诊断价值,对本院近年诊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资料梳理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诊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相关数据为分析对象,在该群体中随机抽取520例。患者中男性265例,女性255例;年龄在39~82岁,平均为(57.6±2.1)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初次发病且病灶径线在20mm以下。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脑部发现肿瘤。患者对本研究内容充分了解,表示配合。
1.2检查方法
对患者进行CT、MRI扫描检查,在进行CT后间隔2d再进行MRI检查。CT扫描所用仪器为SOMA-TOM EMOTION 16排CT成像仪,产自德国西门子,嘱咐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从头部开始扫描,扫描线和患者眦耳线保持平行状态,扫描范围为颅顶-枕骨大孔之间,发现病灶后进行局部放大或者薄层扫描,期间球管电压参数为129kV,电流参数380mAs,层厚参数为1mm,螺旋比例为1.375:1[2-3]。
MRI扫描所用仪器为万东1.5T核磁共振扫描仪,选8圈头线圈,对患者颅脑做常规扫描,扫描序列具体情况如下:T1WI、T2WI、T2FLAIR、DWI、SAGT1WI,扫描间隔设置为1.5mm[4]。
1.3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SPSS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情况
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方面,核磁共振数据显著高于CT平扫,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病灶描述
影像学扫描病灶特征:多以斑点、长圆形或者小圆为病变形态,病灶边缘在图像中难以清晰显示,无典型占位效应。在密度信号方面,MRI与CT两者存在差异,MRI下密度信号整体表现出等长/稍长的T1信号,长T2信号,而T2FLAIR、DWI序列信号则表现出相对明显的高信号。
核磁共振扫描影像提示病灶一般存在于患者丘脑、基底节、脑干等区域位置。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所占比例逐渐升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老年人常见基础疾病、危急重症等都是临床重点课题。腔隙性脑梗死是常发于老年人群体的神经内科疾病,及早诊断、对症治疗是保障预后的前提,也是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生活的关键[5-6]。
腔隙性脑梗死为微梗死病症。临床对此类患者主要进行缺血区域水肿组织检查,确认是否为病灶细胞以确认病情[7]。对患者用CT扫描后会表现出典型低密度图像,而病情早期阶段发生漏诊情况概率较高,因为难以发现脑组织当中病灶的变化情况,同时CT检查也难以呈现脑组织水肿异常状态。在本次研究当中可知MRI扫描所得数据均显著优于CT扫描,MRI扫描的分辨率相对更高,能够让医生鉴别存在于脑组织当中的白质、灰质,也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水肿的情况,医生在MRI图像引导下可鉴别间质水肿变化、毒性水肿。而DWI(扩散加权成像)能够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3h便对病情有大致的判断,主要通过对水分子的运动情况进行检查,可知应用MRI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检查能够在早期及时发现,更好地保障患者预后效果[8]。
综上所述,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选择诊断手段时核磁共振具备明显优越性,同时能够指导医生准确掌握病灶整体特征,对医生了解病情、制定干预手段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永志.核磁共振诊断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意义探讨(1.5T)[J].临床研究,2017,25(2):41-42.
[2]姜明,刘廷斌.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外医疗,2017,36(4):180-181.
[3]周航,王晖,王全,等.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26(2):173-174.
[4]朱青松.椎管肿瘤运用核磁共振诊断的分析[J].影像技术,2017,29(6):33-34.
[5]杨靖.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4):38-40.
[6]富时清.核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探究[J].影像技术,2017,29(5):10-11.
[7]何慧,薛松,李郑.3.0T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5):72-73.
[8]姚进经.椎管肿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19):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