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扁平疣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扁瘊”的范畴,高子平教授在多年的科研、教学及临床过程中,对治疗该病有独特的见解。高子平教授认为,该病根于人体正气不足,复感风热毒邪侵袭,风热毒蕴于皮肤之间,多由情志因素引发。因此,临床治疗该病时,从整体出发,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扶助正气,标本兼治,紧抓“正气不足,热毒内蕴”之主证,采用内外合治之法扶助正气,祛风清热解毒,同时注重调摄情志,在临床中每获良效。
关键词:扁平疣;经验;高子平
本文引用格式:金凤,黄关秀,高子平.高子平教授治疗扁平疣经验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238.
0引言
扁平疣属于疣的一类,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1]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皮损多发于颜面部、手背、前臂等处。扁平疣不但影响患者的外观[2]而且具有传染性,给人造成很大精神压力和情绪影响。在治疗上,西医多使用抗病毒、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易复发。高子平教授在治疗该病时,从整体出发,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标本兼治,内服、外治并用,临证常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阐述
1.1正气不足为本
扁平疣,中医学称之为“疣症”。疣最早被称为“肬”。早在《灵枢》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虚则生肬”的论述:《灵枢·经脉第十》:“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胧,小者如指痂疥”,其中的胧,即肬也。“小指如指痂疥”意为“指上所生之疥粒也”,也就是西医的扁平疣。《伤寒论》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困人”的论述也明确提出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性。故高子平教授认为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基础。临床上就诊患者皮损多呈灰白色或正常皮色,经久不退或反复出现,且诊脉时多见细弱之象,多伴见乏力、气虚等症状,均提示正气不足为其发病的根本。
1.2风热毒邪为标
隋·《诸病源候论·疣目论》提到“风邪博于肌肉而变生”;宋·赵颉《圣济总录·面体门》中提到“风邪入于经络,气血凝滞……或在头面,或在手足”;明·《薛己医案》曰“疣属于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上述明确提出风热毒邪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常侵犯人体上部,故本病多发于颜面部、上肢;热毒之邪侵犯人体,耗伤正气,炼灼津液,致肝虚火内动,热毒与肝火相互为用,发于肌表,凝结成瘊。
1.3情志不畅为引
高子平教授认为,临床上情志因素往往成为该病发病的诱因。《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外科正宗》:“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患者就诊时多可见其性情急躁或者焦虑,以致肝气不疏,肝脉郁结,久而凝结成瘊,或郁而化火,血燥凝聚成疣。
2治疗方法
2.1内服方药
内服治疗紧抓“风热毒邪”之主证,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方选经验方祛疣汤加减,具体方药组成如下:马齿苋20 g,板蓝根30 g,紫花地丁20 g,赤芍15 g,香附15 g,防风20 g,白芷15 g,木贼30 g,薏苡仁30 g,生甘草6 g。方中马齿苋、板蓝根、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赤芍、香附活血行气解郁;防风、白芷、木贼疏风清热;薏苡仁健脾利湿,使邪有出路;生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解毒。若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丹参等活血调经;眠差者加龙骨、酸枣仁等镇惊养心安神。
2.2外治之法
外治之法主在培补正气。高子平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证明,除内服药物外,外治采用穴位埋线往往能收到更好的疗效。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植入穴位,以激发经络气血、提高机体机能,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邪去正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常选取足三里、曲池、血海等穴位。足三里,在《外台秘要》中“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说明足三里可以增强正气,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曲池,《针灸大成》中:“恶风邪气,风瘾疹……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皮肤痂疥”,说明曲池可以疏风清热解毒;血海,《医学入门》言其“善治一切血疾及诸疮”,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血海可以促进血液运行。以此三穴配伍,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防止该病的复发。
2.3生活调摄
高子平教授使用内外治结合的同时,嘱患者注意调畅情志。《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肝性喜调达而恶抑郁,生活中保持心情开朗舒畅,切忌郁郁寡欢、多愁善感或烦躁易怒;《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忌酗酒吸烟,忌食辛辣刺激,加强身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加强医患沟通,配合正确的情志调护引导对于预防该病的复发起着重要作用。
3验案举隅
患者,男,31岁,2018年9月28日就诊。主诉:面部、双手起疹2月余。自诉近2月来因频繁熬夜,面部、手背多发暗褐色扁平丘疹,渐增多,曾至当地医院就诊,诊为“扁平疣”。予中西药及冷冻、激光治疗,皮损仍在复发。刻下症:面部、双手背散在分布淡褐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质硬,边界清。伴心烦,腰膝酸软,纳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辩证:肝肾不足,热毒内蕴。治以补益肝肾,清热解毒。经验方祛疣汤加减:马齿苋20 g,板蓝根30 g,紫花地丁20 g,赤芍15 g,香附15 g,木贼30 g,薏苡仁30 g,白术15 g,山药20 g,龙骨20 g,合欢花15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生甘草6 g。水煎服,日一剂,日三服。外治应用穴位埋线(足三里、曲池、血海),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服药14剂,皮疹基本消退,随访1月,未见新发皮损。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3-416.
[2]李贤光,付兰,徐强平.自体疣种植术联合聚肌胞注射液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2):1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