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艳霞教授中医治疗淋证临床经验举隅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03 15:15: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艳霞教授是山西省中医院肾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双学士学位。她先后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研修班毕业。在临床方面,她师承名医于家菊、孙郁芝主任,现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孙郁芝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其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擅长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入手运用中医诊治淋证,方法独特,疗效甚佳,笔者师从高艳霞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高艳霞;中医;淋证;名医经验

本文引用格式:刘晓露 , 高艳霞 . 高艳霞教授中医治疗淋证临床经验举隅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31,233.

\

0引言

泌尿系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疾病之一,是由于各类病原体在尿路中不断滋生、繁殖所导致的尿路感染性疾病。泌尿系感染可以发生于任何人群,由于解剖结构的不同,女性尿道较男性尿道更短、更宽、更直,更容易感染,所以女性此病的发生率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 10 倍,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该病的发生率为 0.91%,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未婚女性发病约 1%~3%,已婚女性发病率约 5%,60 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达 10%~20%。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淋证” 等范畴。

1病因病机

淋证一词,首见于《内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描述本病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1]。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淋》中说道“淋有五,皆属乎热”[2]。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3]。现在普遍认同的病机就是肾虚以及膀胱湿热。膀胱湿热的病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首先,也是最常见的原因,饮食不节,摄入肥甘辛辣之品过多,致使脾失健运,湿邪困脾,日久化热,终至湿热蕴脾,下蓄膀胱;(2) 外感湿热之邪,导致肝胆湿热,肝经循行下焦,作用于州都之官,酿为本病。㈢外阴不洁,浊邪逆行上侵州都之官,酿生湿热为患。肾虚的病因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房事失节,致使肾精亏虚;年事已高,肾精自然衰弱。可以由此可见,淋证的发病主要责乎肾与膀胱,肾虚与膀胱湿热的病因二者想兼而致小便淋漓涩痛。

高教授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湿热、瘀血、肾虚等。外邪侵袭以及中焦运化功能失司均可以导致湿热的产生。初期湿热互结蓄积于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则见小便淋漓不尽、涩痛不舒,小腹疼痛;肝经湿热,湿热下注于膀胱,致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心经热邪亢盛,心与小肠相表里,则热邪下移小肠,损及膀胱血络,则小便艰涩刺痛;日久累及于肾,导致肾气阴两虚,再则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或久病致瘀。在诊断淋证这一方面,导师紧跟现代医学的步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检验,如尿常规,尿培养 + 药敏试验,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泌尿系彩超以及膀胱镜等)。

2辨证论治

高教授认为淋证有虚实之别,且多为虚实夹杂,又易相互转化。发病之初,以实证为居多,多为湿热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治宜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病久迁延不愈,湿热之邪必伤及肾之气阴,或伤及血络,而致肾虚、血瘀。湿热、瘀血和肾虚三者相兼为病,治宜清热利湿,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临床治疗过程中要以虚实作为大纲,实泻虚补,标本皆治。主要分为以下几证型:

2.1实证
2.1.1膀胱湿热证
症候:小便頻数,淋漓不尽,尿道有烧灼感,少腹拘急,大便秘结,口苦呕恶。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滑石、炙甘草、车前草、川军、山栀子仁、萹蓄、瞿麦等。腹胀便秘甚者重用大黄,配枳实。

2.1.2肝胆湿热证
症候:小便淋沥涩痛,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或伴有胸胁胀满,或伴有外阴潮湿,带下色黄量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恶心、呕吐甚加陈皮、竹茹;胸胁胀痛加川楝子,枳实。

2.1.3心火炽盛证
症候:小便淋漓刺痛,面赤,心胸郁热,口舌干燥,欲饮冷,口舌生疮。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解毒,利水通淋。
方药:导赤散加减。生地、竹叶、木通、甘草等。心火亢盛, 可加黄连以清泄心火。

2.2虚证
2.2.1脾肾亏虚,湿热侵袭证
症候:小便淋漓不尽,遇劳尤甚,时发时止,伴有食少纳呆,腰膝酸痛,渴不欲饮,舌胖苔白,脉沉缓。
治法:健脾补肾,利水渗湿。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四肢不温,胃脘冷痛加附子、干姜。

2.2.2肾阴亏损,湿热留恋
症候:小便频数,伴有手足心热,腰膝酸痛,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阴虚内热较据者加青蒿、地骨皮。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

2.2.3气滞血瘀,湿热留恋
症候:尿急、尿频、尿痛,或小便淋沥不尽,腰胁刺痛酸胀,少腹胀痛不适。脉涩。
治法:凉血祛瘀,清利湿热。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川楝子、车前子、泽兰。瘀血明显者加水蛭。腰困者加杜仲、狗脊。

3典型病例

3.1杨某,女,退休教师,62 岁,2016 年 5 月 15 日初诊。患者从 2015 年 5 月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未予重视,自行口服抗生素后症状可缓解,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现症见:尿路不适,腰困不舒,口干心烦,胃纳差,盗汗,寐欠佳,舌红苔少,脉细。尿常规示 : 白细胞 186 个 /ul,红细胞38 个 /ul,尿潜血 (+),辨证属肾阴不足,治以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 10g 黄柏 10g 山药 20g 山萸肉 20g 熟地 20g 牡丹皮10g 茯苓 10g  炒酸枣仁 30g 炒三仙各 10g 甘草 6g,7 剂。
5月 22 日二诊:服药 7 剂后,除腰困不适外,其余症状皆有好转,上方加仙灵脾 20g 仙茅 20g,再进 14 剂。
6月 7 日三诊:连服半个月后,诸症消失,尿检 ( 一 ),嘱患者忌辛辣,勤排尿,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该患者是肾阴亏虚,湿热互结型的淋证。三味补药滋补肾阴;云苓淡渗利湿,以防滋腻碍胃;萹蓄、瞿麦二者利尿通淋,以泄湿浊;酸枣仁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诸药。

3.2陈某,女,银行职员,55 岁,2017 年 3 月 18 日初诊。患者 6 年前突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不适症状,自行服用氟哌酸、三金片等治疗,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生气时上症尤为明显。曾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膀胱炎”。现症见尿频,日行 10 次以上,尿后淋漓涩痛,伴按之疼痛,胸胁胀满,口苦,舌红苔腻,脉弦数,尿常规示:白细胞 258 个 /ul,红细胞 40 个 /ul,尿潜 (++),证属肝胆湿热,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 15g 柴胡 12g 车前子包 30g 通草 10g  当归 10g 郁金 10g 萹蓄 15g 瞿麦 15g 甘草 6g。7 剂。
3月 25 日二诊:患者服用 7 剂后,上述尿急,尿频,尿痛症状明显改善,但仍胸胁胀满不舒,上方不变,在其上加制川楝子、广木香各 15g,再进 14 剂。
4月 9 日三诊:连服半月后,上症皆消,尿检正常,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保持会阴部清洁,禁辛辣饮食,勤排尿。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属肝胆湿热型的淋证,方中龙胆草有清泄肝胆湿热;子芩、生栀子苦寒燥湿解毒;车前子利尿通淋,引邪从小便而出;生地、当归滋肝阴,养肝血,以防苦燥太过而伤肝阴; 萹蓄、瞿麦利湿通淋;甘草调和诸药。

\

4 结 语

中医在诊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是从整体入手,不局限于一病一证。高教授认为,淋证发病早期症状轻、病位浅、病情单一、容易根治。如果失治、误治,导致病情加重,那么在治疗上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淋证虽然病情复杂变化,但只要牢牢掌握其本质,一切就会迎刃而解。在施护方面,要注重居室的干净、清爽,不可居于潮湿之地;嘱患者多饮水,不可憋尿,勤排尿,以免尿在膀胱里的时间过长,滋生细菌,使本病复发;减少本病复发的影响因素,如忌食辛辣,过度劳累, 节制房事等;保持愉悦的心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放松的境界,增强其自愈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艳芳 , 郭云协 , 薛黎明 . 泌尿系感染的中医辨治体会 [J]. 光明中医 ,2016,31(18):2720-2722
[2]杨宇峰 , 侯泽东 , 胡长军 , 等 . 历代医家论淋证学术思想浅析 [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42(02):287-288
[3]阳晓 , 朱文锋 .《诸病源候论》小便病候辨析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7,(01):7-8.

《高艳霞教授中医治疗淋证临床经验举隅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3/2018110303161158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4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