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1 10:44: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电休克在重性精神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选取重性精神病患者310例,临床上予以改良电休克,为观察组。于相同时间段另选重性精神病患者310例,临床上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参照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观察组的BPRS分值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低,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改良电休克疗法,治疗效果显著,对患者预后改善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改良;电休克;重性精神病;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方世考.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50-51.

0引言

重性精神病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较多,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癫痫等引起的精神障碍[1-2]。患者发作时多无行为控制能力,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较大威胁[3-4]。因此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临床上需要对其精神症状予以控制。我院因此展开研究,探析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基于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作为前提,抽选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选取重性精神病患者310例,临床上予以改良电休克,为观察组。男为201例,女为10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2岁,平均为(40.21±0.2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10周,平均为(4.53±0.25)周。于相同时间段另选重性精神病患者310例,临床上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为参照组。男为211例,女为9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6岁,平均为(44.15±0.15)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9周,平均为(4.51±0.15)周。观察组、参照组的信息资料数据差异细微,统计处理显示P>0.05,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取奥氮平胶囊10~20mg/d、阿立哌唑片20~30mg/d、利培酮片4~6mg/d、齐拉西酮胶囊80~160mg/d、碳酸锂500~1000mg/d、丙戊酸钠缓释片1000 mg/d治疗,以口服方式给药,分早晚2次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患者予以改良电休克治疗,取产自美国SPECT公司的醒脉通多功能电痉挛治疗仪开展治疗,患者仰卧,取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mg/kg、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1~1.5mg/kg静注,依据患者年龄、耐受情况对电休克治疗能量进行设置,并予以吸氧,直至患者意识恢复正常。患者每周治疗2~3次,持续治疗1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精神状态予以计分,评分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分值越高则患者精神状态越差。(1)治愈:疗程结束后患者BPRS分值显著下降,降幅在75%以上;(2)显效:疗程结束后患者BPRS分值下降,降幅为50%~74%;(3)有效:疗程结束后患者BPRS分值下降,降幅为25%~49%;(4)无效:疗程结束后患者BPRS分值下降不明显,降幅在25%以下。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运行SPSS19.0,上传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运算,计数数据的对比处理采用2检验开展运算,计量数据的对比处理采用t检验开展运算,前者以率(%)为表述形式,后者以均数±标准差(±s)为表述形式,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见表1。


\


2.2两组患者BPRS分值变化比较

观察组的BPRS分值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见表2。


\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31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肌肉酸痛等,发生率为7.1%;参照组310例患者中10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口干、便秘、坐立不安等,发生率为32.9%。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低,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3讨论

重性精神病是精神类疾病的一种,对患者自身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危害性,且病情迁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且症状发作时可威胁社会公共安全[5-6]。对于重性精神病的治疗,传统药物治疗主要应用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碳酸锂以及丙戊酸钠缓释片等予以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然而药物存在较多不良反应,患者难以耐受,降低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7-8]。

改良电休克是目前治疗重性精神病的现代物理方法,相比传统药物治疗,其见效快,且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其通过电休克对肌肉接头予以选择性作用,从而使骨骼细胞松弛,改善抽搐症状,同时刺激患者大脑进行癫痫样放电,继而控制病情。我院研究得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观察组的BPRS分值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观察组的不良反应与参照组差异明显,且数值方面观察组更低,统计处理显示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可见,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疾病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改良电休克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耐受情况以及年龄设定能量,防止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改良电休克治疗,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病情症状,疗效显著,且相比药物治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刘旭恩,沈姣,张美霞.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34(9):847-850.
[2]曾昱.奥氮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7):112-113.
[3]胡莎莎,王贵强.应用改良电休克疗法后不同亚型谵妄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8):1012-1016.
[4]贾思,易正辉.改良电休克治疗在妊娠期精神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7(7):1038-1041.
[5]朱良君,张振,孔君,等.改良电休克治疗重性精神病疗效观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6):561-562.
[6]徐杨,王惠玲,谢琴,等.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用于老年精神疾病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安全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5):849-851.
[7]公维谦.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126例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月刊,2010,18(8):40.
[8]刘礼,李桦,曹云菁.舒必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患者木僵状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7,29(10):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2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