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方法分析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5 09:12: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72例作为观察样本,依照不同的检验方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对照组应用TRUST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验组应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评析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检出率、特异度、敏感度均较对照组高,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对照组低,两组间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LISA法可显著提高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检验价值,值得优先选择。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感染;诊断方法;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覃雪钰,李力.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方法分析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39+141.

0引言

梅毒主要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传染性,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血清学检测诊断本病,其中TRUST法、US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等虽然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结果,但试验的特异性并不理想,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多应用于大样本的筛查工作中。ELISA法主要指的是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显著提高疾病筛查准确率。本文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72例作为观察样本,现整理与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72例作为观察样本,将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者排除。依照不同的检验方法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对照组男13例,女23例;患者年龄27-73岁,平均(36.8±4.2)岁;其中I期16例,II期12例,III期8例;试验组男14例,女22例,患者年龄28-74岁,平均(37.5±4.3)岁;其中I期17例,II期13例,III期6例。组间基本资料作比较,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展开本次对比。

1.2方法。对照组应用TRUST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诊断,试剂由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将WZR-H600型号的爱林数显混匀器作为检测仪器。抽取3-5 mL静脉血,置于试管中,分离血清,依照试剂盒说明书上的相关要求完成检测操作。试验组应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将BIO-RAD型号的伯乐酶标仪(美国生产)作为检测仪器。抽取3-5 mL静脉血,置于试管中,分离血清,依照试剂盒说明书上的相关要求完成检测操作。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1.4统计学分析。全部数据均以SPSS 22.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以百分率(%)描述诊断结果,组间展开比较时行χ2检验,P<0.05证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特异度、敏感度经比较,试验组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经比较,试验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


3讨论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一种临床常见传播性疾病,备血及产前检查中对血清梅毒螺旋体进行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确诊率,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2]。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进行传播,依照其对机体破坏程度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三类,其中一期、二期梅毒属于早期梅毒,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但三期梅毒属于晚期梅毒,具有较高的破坏程度。由于本病传染性极强,再加上病情进展过程中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器官功能和生命健康,所以需要加强梅毒螺旋体的筛查和诊断。虽然临床尚未明确梅毒的发病机制,但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3]。

近年来临床对梅毒螺旋体的研究随之不断提高的医疗水平而逐渐深入,诊断梅毒螺旋体的方法呈现出多样性,其中FTA-ABS(荧光梅毒螺旋体吸收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以及TRUST、ELISA等方法应用较为普遍,在TPHA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得到的TPPA可使梅毒检验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明显减少,特异性较高,但价格昂贵,对梅毒大样本筛查和评定梅毒治疗效果方面实用性较低[4]。大量临床研究发现[5],虽然TRUST法阳性较高,但特异性偏低,存在较多的假阳性、假阴性结果,会使检查结果的准确度降低,尤其是红斑狼疮、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非梅毒患者,容易出现暂时性或长期性反应素,导致检测结果呈现阳性。除此之外,吸毒人员、孕妇也会有类似的反应素表现出现,影响确诊率。ELISA作为先进的、准确且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其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完成检查,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已知病毒表面抗原或抗体,以酶标记抗原体,利用洗涤法去掉液相中的游离成分,观察底物,进而对阳性结果进行判断。ELISA法以抗原体反应特异性和酶化学敏感度指标作为依据进行判断,可显著提高确诊率。另外,ELISA在检测过程中使用的酶属于有机催化剂类型,其会导致强烈的催化反应,获得良好的显色观察效果。且ELISA法可对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进行追踪,对抗原及抗体的位置加以确定,实现准确的定量分析,提高诊断敏感性。在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应用ELISA法检查时,抗原结合抗体仅在抗原决定簇和抗原抗体的结合位点发生,在这种化学和空间结构下,可有效提高特异性[6]。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检出率、特异度、敏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而充分证明,ELISA法可显著提高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检验价值,值得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丛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的临床价值[J].医疗装备,2018,31(22):41-42.
[2]姜景霞.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3):142-143.
[3]沈书旭.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01):82-83.
[4]刘秀娟.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3):10601+10603.
[5]孟保福,宋红林,李翠芬.ELISA法在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临床检验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0):4611-4613.
[6]王露楠,邓巍,李金明.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28(06):31-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7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