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可行性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11-09 16:51: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 2016 年 7 月至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 40 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20 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变化(采用数值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UCLA 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 VAS 评分为(6.83±1.34)、(7.01±1.49),术后及术后一月 VAS 评分为(2.33±1.02)/(1.68±0.85)、(2.57±1.34)/(2.36±0.99),较术前相比下降明显(P <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 明显高于对照组(79.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UCLA 评分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超声引导;肩关节松解术;肩关节囊炎

本文引用格式:银潇, 张友谊 , 彭超, 等. 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可行性研究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3):70+275.

0引言

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臂丛神经阻滞技术迈进了“可视化”时代,其大大提高了阻滞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神经刺激器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与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展开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对比,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6 年 7 月至 2017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40 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外科学》中制定的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诊断标准。40 例患者中, 女 24 例,男 16 例;患者年龄 45-72 岁,平均(54.3±6.7)岁,患者病程在 1 个月至 1 年,平均(7.5±3.9)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 0.05)。

1.2治疗方法
1.2.1所 需 仪 器。
贝 朗 STIMUPLEXHNS11 刺 激 仪、PHILIPS 心电监护仪、PHILIPS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X50)。

1.2.2术前准备。
确认患者无任何禁忌症状;向患者及家属普及手术相关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叮嘱患者术前 6h 禁止饮食;准备手术用、监护用以及抢救用等医疗器械设备和应用物品;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1.2.3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康的肩膀一侧,手臂在身体内侧尽量下垂,以便于充分显露出颈部, 找出患者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然后沿肌间沟向下,找出锁骨上横行的肩胛舌骨肌,其与前、中斜角肌一起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凹陷区,将三角形底边选为穿刺点,针尖垂直刺入皮肤,连接神经刺激器,直至上臂相应肌肉出现收缩,且回抽时无任何血液和脑脊液,此时注入 10 mL 利多卡因(1%)和 20 mL 罗哌卡因(0.25%),等待 15-20 min 之后,观察患者上肢肌力,若肌力处在 0-2 级,则阻滞成功 [1]。观察组:患者取仰卧位,并在肩部垫上靠枕,头偏向健康的肩膀一侧,采用超声定位(探头频率 6-13 MHz),扫描位置取患侧肌间沟,超声探头垂直于患者皮肤,清晰显示患者的斜角肌、胸锁乳突肌、椎体前后结节以及臂丛神经根,根据超声图像确定安全穿刺路径,然后使用平面内穿此法,将针头穿刺到神经根周围,一次注入利多卡因(剂量减为 8 mL)和罗哌卡因(剂量减少为 15 mL),观察 15-20 min,确认患者肌力处在 0-2 级,则阻滞成功。

两组患者确认阻滞成功后,均行肩关节松解,松解过程中一手控制住患者肩关节,防止出现骨折或关节错位,另一手掌握患者前臂,按照外展、上举至对侧耳朵、触摸对侧肩部以及后背对侧肩胛下角四个方向进行松解,当听到韧带撕裂声时,表明粘连已经松解,此时应重复以上动作 2-3 次, 确保患者患臂能够前屈 70°、后伸 35°以上,且能够外展80°、内收20°以上,同时还应当能够外旋、内旋各45°以上。

1.2.4术后处理。
坚持肩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患者可采取臂展运动、摸后背法循序渐进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每次锻炼时间约为 15-20 min,每天 4-6 次为宜,值得注意的是,锻炼前应当先按摩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待肩关节完全放松后,再行锻炼[2]。

1.3疗效评价指标。
评价患者术后及术后 1 个月的肩部疼痛及功能改善状况,分别采用(数值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 UCLA(总分 35,其中优 34-35、良 29-33、差低于 29)进行疼痛变化及肩关节功能改善的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专业的统计学软件 SPSS 19.0 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当 P < 0.05 时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一月的疼痛变化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 VAS 评分为(6.83±1.34)、(7.01±1.49),术后及术后一月VAS 评分为(2.33±1.02)/(1.68±0.85)、(2.57±1.34)/(2.36±0.99),较术前下降明显(P < 0.05),详见表 1。

\

2.2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一月的肩关节功能改善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肩关节功能评分差的比例同为 95%(19/20), 良好占比 5%(1/20),优秀为 0%;术后一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差的比例分别为30%(6/20)和 60(12/20), 良好占比 60%(12/20)和 40%(8/20),优秀占比 10%(2/20)和 0%;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状况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 2。

\

2.3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剂用量对比。
手术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用量分别为 10 mL 及 20 mL,观察组患者用量则分别为 8 mL 及 15 mL,剂量明显减少,安全性相对提升,所以说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更加安全、高效。

3讨论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又被称为冻结肩,是骨科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病症,其主要表现为盂肱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且伴有刺激性疼痛。通常情况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自然病程约为 1-3 年,患者因肩关节功能受限及感觉疼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肩关节粘连严重,便需要进行肩关节松解,由于松解过程中患者会感觉疼痛难忍或肌肉痉挛,因此临床操作时需要为患者进行麻醉,常用麻醉方法为全麻或臂丛神经阻滞。相对于全麻来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因此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 [3]。但在临床上,不同模式的臂丛神经阻滞模式对肩关节松解的效果影响不同,在肩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尤为显著,所以选择最为合适的臂丛神经阻滞模式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传统臂丛神经阻滞多在解剖定位盲探下实施, 因此存在很高的失败率,且安全性较差,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随后的神经电刺激定位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臂丛阻滞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但其与现代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超声引导下,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的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结构,使得穿刺更具有目的性, 且全程均在医务人员监控之下进行,避免了穿刺的盲目性,更减少了神经支配区域阻滞不全的问题 [4]。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与采用神经刺激器相比,患者术后疼痛变化及肩关节功能改善状况均具有明显优势(1.68±0.85)/(2.36±0.99)、70%/40%(优良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 义(P< 0.05)。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接云 , 张建中, 刘志华, 扥. 放散式冲击波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06):434-437.
[2]熊远洪, 黄冰 , 姚明, 等.CT 引导下臂丛阻滞技术用于冻结肩的松解治疗[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7):1160-1162.
[3]周海龙. 穴位注射与理疗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疗效观察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07):162-163.
[4]陈济民. 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300 例疗效观察 [J]. 中国实用医药,2014(8):141-142.

《超声引导臂丛阻滞下肩关节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可行性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9/20181109045240408.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