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骨科创伤患者护理阶段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1 17:15: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创伤患者护理阶段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主要为常规护理,观察组42例主要为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并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更长、住院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骨科创伤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程序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提升护理效果,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骨科创伤患者;预见性护理;腹部感染

本文引用格式:王双.骨科创伤患者护理阶段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99-300.

0引言

骨科创伤和常规疾病不同,多数为突发性外损伤,创伤死亡主要分为3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为伤后2 h,此阶段也被称之为黄金救援时间,同时有组织性救援多数发生在此阶段。由于骨科创伤发病率的持续性提升,因此建立有效的救治和护理系统便十分重要。有分析认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整体护理质量,同时控制并发症率[1]。现选取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83例骨科创伤患者,对照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龄21-58岁,平均(34.16±2.18)岁,坠落伤16例、殴击伤13例、交通伤12例;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1-57岁,平均(34.20±2.12)岁,坠落伤17例、殴击伤12例、交通伤13例,患者基础性信息并无较大差异,可对比分析。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主要进行常规骨科护理,主要方式为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依据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术前准备,送患者进入手术室。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进行健康指导,直到患者出院。

1.2.2观察组为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患者入院时立即通过外部观察,面色苍白、烦躁不安、手足发凉和毛细血管充盈、出汗等指标判断患者休克指数。保持患者呼吸通道顺畅,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进行人工吸痰、吸氧等改善缺氧、休克状况。建立静脉通道,对于开放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则可建立两条通道,必要时可切开静脉进行深静脉置管。对急性大出血休克患者、末梢血痉挛患者,静脉穿刺时可选择颈内静脉穿刺且置管。止血方式,依据不同性质出血,可采用不同止血方式,主要有止血带、指压、钳夹和手术止血等。处理过程中需严密观察生命状况,主要观察体温、呼吸、脉搏以及皮肤色泽等。术前检查主要为进行心电图和血常规、备血等,同时在抢救后对操作进行认真记录。术后护理。术后主要为监测患者生命状态变化,同时观察尿量、面色、神志等。监测中心静脉压,依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量以及滴速。体位护理,在患者硬膜外麻醉之后去枕平卧6 h,之后抬高患肢,四肢骨折需抬高至心脏面30 cm,便于血液回流,降低肢体肿胀。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平卧6 h之后协助其直线翻身,之后翻身频率保持在2 h/次,且颈、头、躯干为轴线。疼痛护理,依据患者疼痛状况,护理时保持轻柔,尽可能降低刺激。盆骨骨折患者则需手托臀部,避免骶尾骨受压。变换体位时妥善保护患肢,避免过度转动对创面形成压迫,引发患肢疼痛。预防性并发症护理。主要为呼吸护理,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和深度,对肺部听诊状况进行记录,并通知医生。病房内每小时2次换气,时间为1 h/次。患者翻身时拍打背部,便于排痰,防止坠积肺、雾化吸入。尿道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置管时需严格控制无菌操作,采用碘伏擦洗尿道口和尿道导管。皮肤护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之少2 h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皮肤。同时建立发生卡进行翻身记录。为预防静脉血栓可为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活动,主要为腿部肌肉按摩以及肌肉训练,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为预防便秘则鼓励其多摄入水果和蔬菜。多饮水,软化粪便。每天进行腹部按摩,刺激肠胃蠕动。

1.3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护理方式下各时间变化,受伤至抢救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②对比患者并发症状况,其中主要并发症为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以及下肢静脉血栓。③对比两种护理方式下护理抢救成功率,以患者生命脱离危险,且预后状况良好为抢救成功标准。

\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处理83例患者数据,以χ2检验患者并发症和成功率资料(%、n),以t检验患者各抢救时间资料(±s),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抢救时间、来诊时间等状况。对照组:受伤至抢救时间(51.46±4.51)min、有效抢救时间(74.62±10.34)min、住院时间(16.57±2.41)d。观察组:受伤至抢救时间
(52.34±3.62)min、有效抢救时间(49.37±9.35)min、住院时间(14.34±1.25)d。两组患者受伤至就诊时间并无较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2,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更长,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75、5.310,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率状况。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下肢静脉血栓3例、压疮1例,并发症率7例(17.07%)。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0例、肺部感染0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压疮0例,并发症率1例(2.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2,P<0.05)。

2.3对比患者抢救成功率。对照组:成功33例(80.49%),失败率8例(19.51%);观察组:成功40例(95.24%),失败2例(4.76%)。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9,P<0.05)。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主要为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基础上制定有效护理措施。根本措施在于预防并发症,以防御为主,有计划和秩序的提供护理服务。由于对各种预见性问题做好准备,因此可协调全面工作、末期配合、缩短治疗时间[2-4]。同时此种护理方式可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提升护理人员价值,提升医护关系。

本次预见性护理中,患者入院之处即对患者进行全方面观察,对病情进行分析,通过严密观察的方式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通过吸氧、吸痰和人工呼吸等方式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患者缺氧状况。本次护理中对休克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同时也进行置管。对出血较为严重的患者则进行止血处理,通过各种方式做好术前工作,持续完善检查、备血,由于对各种护理措施均进行记录因此可保证之后反思检查[5]。术后患者生命状况监测主要内容为血压、呼吸和尿量等检查。同时依据患者受伤部位、麻醉方式不同予以合适体位,主要有胸腰椎骨折和盆骨骨折等。对此类患者主要通过去枕平卧6h和提升患肢的方式促使血液回流,降低肢体肿胀。对比其他研究可知,此种患者疼痛也为重要问题,为降低疼痛主要通过变换体位的方式保护患肢,避免压迫加剧疼痛[6-7]。对严重患者则采取药物止痛的方式。在并发症护理上,术后对各种并发症均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做出并发症预防措施。通过控制通气、翻身频率以及水果摄入等方式降低压疮和感染等各种并发症。分析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由于护理中针对患者各种并发症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多数情况都可控制。同时进行预见性护理后,在相等的受伤至抢救时间内,有效抢救时间有显著提升,同时住院时间也显著更短。分析两种方式抢救成功率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由于护理过程更为全面,同时对各种并发症问题控制更佳,因此抢救成功率更高。

综上所述,为创伤骨科患者予以预见性护理时可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有效时间,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郭丽丹.在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8):142-144.
[2]冯瑞萍,占娟娟,隋莎莎.预见性护理在高龄骨科创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3):55-57.
[3]马红梅.预见性护理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研究,2017,25(3):164.
[4]吴秀芬.冠心病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分析[J].蛇志,2017,29(4):517-518.
[5]郑春兰,黄江英,陈胜珍.整体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服务在创伤性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09):133-134.
[6]陈淑娥.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3):76-78.
[7]李冰冰.分析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7):206-2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