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在CMT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CMT患儿50例分成两组,给予对照组25例CMT患儿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治疗组25例CMT患儿实施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CMT患儿治疗后对比的治疗优良率、治疗时间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CMT患儿实施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检查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促进患儿预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促进患儿正常成长发育。
关键词:先天性肌性斜颈;徒手检查;推拿
本文引用格式:张鸿雁,孔安安,高正文,等.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在CMT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27+243.
0引言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CMT)是一种小儿骨科常见病,常被简称为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变性引起的头向一侧歪斜为特征的病症[1]。临床表现主要为头部向患侧倾斜,面部向健侧旋转;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可触及包块(卵圆形或条索状);颈椎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弯受限;可伴有颜面不对称、脊柱侧弯、髋关节半脱位等[2]。临床中应根据动静态检查结果,牵伸具体受累肌肉,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为了分析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在CMT中的临床应用,我院针对收治的50例CMT患儿进行了观察对比。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CMT患儿50例分成两组,对照组25例CMT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8个月至4岁,平均(2.25±0.36)岁;治疗组25例CMT患儿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7个月至5岁,平均(2.26±0.45)岁。两组CMT患儿之间对比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25例CMT患儿实施常规治疗,主要采用按摩手法治疗;给予治疗组25例CMT患儿实施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治疗:
1.2.1动静态检查法:根据患儿年龄取卧位或坐位,逗引患儿向前直视,观察下颌中点指向,偏离前正中线的角度提示斜颈的程度;观察颜面是否对称,两侧外眼角到口角距离是否等长,可提示颜面发育情况,如目测的差距不大,可改用照相或照镜子的方法,往往可以看出明显不同。
1.2.2动态观察:适用于头控能力发育完善的孩子,一般半岁以上的孩子通过玩具逗引即可完成检查。患儿坐位,令其仰头至最大限度,如下颌中点偏离前中线明显加重,提示头夹肌或斜方肌有挛缩;患儿低头至最大限度,如下颌中点偏离中线明显加重,提示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前斜角肌挛缩明显;如做以上两个动作时,下颌中点均未见明显偏离中线,仅表现为头颈侧屈,则测量两侧乳突到肩水平线的距离是否等长,若不等长提示距离短的一侧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以及头夹肌均有挛缩。若此距离测试亦无差异,应注意排查其他因素引起的斜颈。
1.2.3触诊:触摸、拿捏以感受胸锁乳突肌的紧张度,有无增粗,有无包块;头夹肌、斜角肌以及枕下肌群有无紧张;斜方肌发育是否饱满。治疗方式如下:
(1)基本手法:患儿仰卧,多指拿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拇、食指捻揉包块。令患儿面向健侧,点按风池、翳风、气舍、颈根、肩井等。
(2)辩症加减:①颜面发育不良者:多指按揉患侧面颊,以潮红为度,点按下关、颊车、地仓、大迎。②眼裂发育不良者:食、中指按揉眼周3-5遍,点按鱼腰、太阳、瞳子髎、承泣、四白。③耳部发育不良者:拇、食、中指自下而上捻揉耳廓3-5遍,点按翳风、耳门、角孙、耳后高骨。④斜方肌、斜角肌、头夹肌发育不良者:多指拿揉患侧颈、肩以及上肢部3-5遍,拇指弹、拨患侧颈肩部肌肉,条索及僵硬部为主以3-5遍,点按肩井、肩贞、华佗夹脊、抬肩穴,同时配合患侧肢体的上举、外展运动。
(3)牵伸手法:①旋转型(头向患侧倾斜,颜面转向健侧):采取仰卧位旋转测区牵伸法:患儿仰卧位,助手固定患儿双肩,医生在头顶,一手在患儿枕后,另一手扶健侧面颊,在牵引下将头颈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保持数分钟。
②前屈型(低头偏斜加重者):采取仰卧后伸位旋转测区牵伸手法:患儿仰卧位,头稍后仰,助手固定患儿双肩,医生在头顶,一手在患儿枕后,另一手扶健侧面颊,顺势牵引将头颈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保持数分钟。③后仰型(仰头时头偏歪加重者):采取仰卧前屈位旋转测区牵伸手法:患儿仰卧位,令患儿稍低头,助手固定患儿双肩,医生在头顶,一手在患儿枕后,另一手扶健侧面颊,顺势牵引将头颈向患侧旋转,向健侧侧屈,保持数分钟。④侧挛型(头向一侧倾斜,不伴有颜面转向健侧):采取仰卧位测区牵伸手法:患儿仰卧位或坐位,医生一手扶住患侧头侧,另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双手相反用力,保持数分钟。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后对比的治疗优良率、治疗时间及家属满意度评分等差异。治疗优良率[3]:优:治疗后患儿肌性斜颈症状显著改善,家属满意度90分以上;良:治疗后患儿肌性斜颈症状明显缓解,家属满意度75分以上;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的治疗时间为(55.52±10.41)d,治疗组治疗后的治疗时间为(46.37±9.65)d,两组相比:
T值=3.22,P值=0.00;对照组治疗后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79.52±6.34)分,治疗组治疗后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0.11±2.26)分,两组相比:T值=7.87,P<0.001;两组治疗后对比的治疗优良率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目前对小儿肌性斜颈的保守治疗主要是按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本人认为除拿、揉、捻、按等行气活血,软坚散结的手法外,重点是牵伸手法,理筋整复。其中牵拉的手法有松解挛缩、疏理筋肉的作用[4],而适当伸动至受限方向的最大角度,有使筋肉关节整复纠正偏斜的作用,手法要求不可猛力,并且在患儿配合的情况下保持颈部最大活动角度至少一分钟,使头颈偏歪得到充分纠正。但若对斜颈类型缺少精准的判断,依然不能达到满意疗效。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肌性斜颈的主要症状是头颈偏斜,其主要责任肌肉为胸锁乳突肌,但因受其筋膜张力的影响周围肌肉也常并发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欠缺,根据临床表现及动静态触诊检查即可明确[5]。旋转型斜颈:此型临床最多见,使头颈向一侧旋转的肌肉除胸锁乳突肌外,旋转侧的头夹肌、颈夹肌也有参与,触诊可发现胸锁乳突肌紧张外,其对侧颈后可触及紧张的肌肉群,采取相反方向的旋转牵伸手法矫正[6]。仰头型斜颈:头后仰活动中胸锁乳突肌并非是主要原动肌,参与使头后仰的肌肉主要为颈后部的头夹肌、斜方肌等,触诊可发现颈后部肌肉群紧张。治疗在低头屈颈体位下,采取旋转测区牵伸手法。低头型斜颈:胸锁乳突肌是使头前屈的原动肌,因此在低头时,触诊可发现胸锁乳突肌下端紧张,此型较仰头型斜颈多见,治疗在头后仰体位采取旋转侧屈牵伸法。侧屈型斜颈:使头侧屈除胸锁乳突肌外还有同侧的斜角肌、斜方肌参与侧屈活动。患儿旋转型姿态得到纠正,可出现侧屈型斜颈,触诊可发现侧颈部肌肉群紧张,此型治疗采取侧屈牵伸手法治疗。
综上所述,动静态检查法与牵伸手法在CMT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冯跃,杨洁,罗建,等.推拿手法对家兔肌肉纤维化模型α-SMA表达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592-593.
[2]胡心京.按摩治疗不同时期小儿斜颈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89-90.
[3]王恩乐,师彬.点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针颈4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3(27):77-78.
[4]范美丽,彭振居,邹炜,等.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的相关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279-4280.
[5]杨万章,向云,陶红星.痉挛性斜颈分级评定及疗效标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1):1343.
[6]高宏,朱良,夏力,等.先天性肌性斜颈程度与胸锁乳突肌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9):3790-37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