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VitB12、叶酸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干预效果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11 11:46: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VitB12、叶酸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124例有效的研究对象分为四个组别,其中未干预组32例,叶酸组28例,VitB12组34例,叶酸+VitB12组30例,各个组别均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未干预组干预前后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各指标水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给予叶酸、VitB12进行干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发生变化,尤其是联合干预措施,变化更大。

关键词:VitB12;叶酸;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

本文引用格式:俞天虹,杨彧.VitB12、叶酸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干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125-126.

0引言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代谢中间产物。多项研究认为血浆Hcy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存在一定相关性。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应采取一定的干预方式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3]。本研究选取初诊糖尿病病人为研究对象,给予VitB12干预方式,对干预后效果进行分析[4]。

\

 
1研究资料

152例患者均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糖尿病病例,其中包括男性患者85例,
女性患者67例,患者的年龄范围在33-77岁之间。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入4个干预组,每组病例38例。其中,A组:未给予维生素干预;B组:叶酸干预(叶酸5mg/d po);C组:维生素B12干预(VitB12 500μg,肌内注射,qd*7;后改为500μg,po,tid);D组:叶酸+维生素B12联合干预(VitB12 500μg,肌内注射,qd*7;后改为500μg,po,tid;叶酸5mg/d)。以上四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一般临床指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所有入试者均进行控制饮食、降糖以及营养神经治疗,并干预治疗60d,治疗结束后到医院再次复查Hcy、VitB12以及叶酸的水平,并且于20d、40d、60d时各进行一次电话回访,督促患者遵循医嘱服药,并调查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好: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一般:每周漏服3次及以内;差:每周漏服3次以上)。随访结束后,剔除服药依从性差和一般(随访中任1次服药依从性差和存在2次服药依从性一般)或失访(拒绝复查血浆Hcy水平及未完成治疗)的患者。60d后共收回124例病例。

2研究方法

2.1基本资料收集


入院后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病程、身高、体重等),并采用HEM-7133电子血压计(欧姆龙有限公司)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

2.2标本测定

入院后患者不能进行剧烈运动,晚饭过后要禁食12h,第2d的早上在空腹的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剂量为3ml,并将其加入到5%EDTA抗凝管中,进行冰浴处理,在1h内将其放置在离心机中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5min,将血浆分离出来,并放入到温度为-80℃的低温冰箱中进行保存。进行测定将血浆取出,并放置到室温中,时间为30min,使用Beckman Accsee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检测Hcy浓度。使用SYSMEX AU5800全生化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测定血清中肌酐(creatinine,Cr)、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o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orol,HDL-C)、维生素B12、叶酸浓度以及空腹血糖等指标[5,6]。

2.3统计学处理

产生的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涉及的计量资料均使用(±s)表示,并进行正态及方差齐性检验,非正态者进行对数转换,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研究结果

3.1各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叶酸、维生素B12分析


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果,在干预前后叶酸组的叶酸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维生素B12间形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后维生素B12组的维生素B12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叶酸水平间的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给予干预组自身干预前、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


3.2各干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比较

经过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间形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一结果可证明,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能够有效改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而没有进行干预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干预患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疾病,DPN是将其他原因进行排除后,糖尿病患者出现一些症状,且这些症状均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有关。而Hcy的水平直接对DPN造成一定的影响,是DPN患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给予患者维生素B12能够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形成蛋氨酸受阻,提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有研究显示,叶酸水平也会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造成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给予叶酸、VitB12干预能够收到显著的效果,为临床降低血浆Hcy水平提供指导意义[7,8]。

参考文献

[1]杨彧,蒋晓红,缪丽燕.2型糖尿病病人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相关性探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7(6):419-422.
[2]杨雪梅,林珊珊,董亚苒,等.叶酸、维生素B12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医学信息,2013(21):103-104.
[3]张世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2129-2132.
[4]张成伟,高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及联合检测对脑血管病的预防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8(12):119.
[5]郑晖,胡军.糖尿病神经性膀胱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变化及与膀胱功能的相关性[J].海军医学杂志,2017(6):509-512.
[6]阿不力米提·热合曼.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4):156-156.
[7]曹迎东,李翠凡,夏武宪,等.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及尿动力学变化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70):40-42.
[8]杜彦丽,袁捷,姜云生,等.糖尿病神经性膀胱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5(37):43-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