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并对两种技术进行对比。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市中心医院接受股骨头坏死诊断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理法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实验组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而对照组则采用CT进行诊断,然后分别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技术的诊断结果显著优于CT组诊断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各个症状时期均具有显著的诊断优势,无论是在例数还是准确度方面都存在着重要作用。结论对股骨头患者进行磁共振技术诊断,其可有效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磁共振技术;股骨头坏死;应用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刘鹏.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37-238.
0引言
股骨头坏死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其会因病情的加重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为了能够有效对其进行治疗,必须及时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而CT诊断方法作为传统的股骨头坏死病症诊断方法,选用螺旋CT对患者患处进行CT平扫,之后给予成像操作,使用高压注射器向患者的肘静脉团注入适量的非离子型的含碘对比剂,扫描一起需要由人工智能触发,设置主肺动脉窗层面降主动脉触发阀值120HU作为触发层面感兴趣区,同时应用回顾性的股骨头电门控技术,在后处理工作站处理患者的CT容积相关数据,进而获得患者的股骨头实际影像,并对其进行详细观察,但是,CT技术仍然存在着误区,降低了其验证的准确性,而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则处理了这一内容[1]。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股骨头患者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比较,发现磁共振技术的诊断效果良好,具体如下所示。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100名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市中心医院接受股骨头坏死诊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理法进行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年龄为35-81岁,平均(61.2±3)岁,对其应用磁共振技术来论断而对照组则是选择CT方法进行诊断。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症表现等,均无明显不同,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临床应用。
1.2研究方法。磁共振成像的检查较为安全、无创、没有辐射,可以很好的看出活体组织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在疾病诊断、治疗评估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医学对于磁共振检测技术依赖程度非常高,对磁共振设备的需求量也在慢慢向上提升。当前,我国磁共振设备最主要的还是使用进口,一些电气、西门子、飞利浦等大型企业变为我国国内磁共振市场的领导者。在销售量上占据绝大部分比例。我国的磁共振设备相对来讲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成长期,在价格、成本、备件等方面受到一些国内医疗机构认可,因此,为了突出选用磁共振能获得优良的效果,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患者进行了分组应用对比,对比是CT治疗效果好,还此共振[2]。具体方法如下。对照组采用CT扫描法进行了扫描。主要过程为:保持患者仰卧状态,之后将CT扫描仪调至合适的参数位,然后保持层厚与层距间3 mm距离,在此基础上针对患者的病灶进行扫描诊断。实验组则是采用了核磁共振的方法进行检测,其具体过程为:保持患者仰卧位,对核磁共振机器进行参数设定,利用层厚3-5 mm的体位圈来对患者病灶的截断面进行扫描,与此同时,也同样对患者冠状位进行扫描,并根据自旋回波获取检测结果。然后分别对两种检查结果的阳性检出率、患者分级情况进行对比。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例数及阳性检出率。
1.3.2观察两组患者诊断结果中患者分级情况。其中,主要包括四个等级,具体为:I级:磁共振、X线以及CT能够发现患者存在异常病灶;II级:磁共振、X线以及CT均可发现病灶异常现象,但示能观察到股骨头变形;III级:X线检测出患者股骨头出现塌陷症状,另外两种方法则仅能得出患者异常结果;IV级:仅X线方法可发现患者股骨头出现坏死、塌陷严重或变平现象。
1.4统计学处理。文中所有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当数据比较P<0.05时,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的确诊率比较。由表1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采用CT诊断的对照组,其阳性检出例数为29例,阳性检出率为58%;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的实验组,其股骨头坏死阳性检出例数为40,阳性检出率为80%,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种诊断方法的患者分组情况比较。从表2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采用CT诊断的实验组与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测的实验组相比,其在I级、II级阶段患者诊断情况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III级以及IV级阶段,两组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头坏死发病时间以及进展都较为缓慢,并且,前期的情况也会太过明显。随着病情逐渐的发展,到中晚期,患者会强烈的感受到疼痛,从而出现自觉性的疼痛,在这样的情况下,表示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预期后的治疗较高非常差。因此,能准时的诊断出股骨头坏死,帮助提升相应的治疗效果并改善临床预后。在早期临床中,经常选用的检查方法便是X线来实施检查,此方法在运用以及操作方面都非常简单,价格相对来讲也较为便宜,但是,会导致漏诊与误诊的情况发生,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3]。近些年,医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与延伸,临床上都采用了CT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方法。在此其中,CT具有非常高的分辨效率,能实施多层面的连续扫描,为临床医学医生提供全方位的影像学信息。本次研究过程中,CT检查能看到影像学图像,进而看到骨硬化与囊状区域的透亮区域。核磁共振选用的是电磁波技术,将其当做射频脉冲波,针对患者来讲,存在相应的辐射性,但是,从危害程度来看,对患者伤害非常小。能为临床医师取得更加精准、全面的诊断参数[4]。在本次的研究中,实验组采用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而对照组则采用CT进行诊断,很明显能看出核磁共振检查诊断高于对照组,关节积液检出率也会高于对照组,股骨头坏死诊断选用核磁共振检查具有非常高的诊断率,在优势方面较为显著,非常值得在临床推广中体现相应的价值[5]。股骨头坏死在临床中的表现主要是疼痛,表现的位置在髋关节或者是在大腿近侧。如果疼痛有剧烈情况,可以有效延伸到膝盖,疼痛的表现为持续疼痛,这种疼痛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出现的股骨头坏死严重情况中还会造成骨结构发生异常,引发关节炎等症状,造成关节工作严重不正常,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技术主要是对股骨头坏死早期病灶检测,这一点上分析,使用的X线和CT技术是无法实现。并且因其检测信号多样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病变组织不同变化情况,对骨内炎的病变范围开展检测,因此使用这种技术对骨组织病变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建波.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差异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8):98-99.
[2]雷思专.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意义对比[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04):43-44.
[3]张静,曹树伟.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4):202-203.
[4]唐海涛.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分析[J].影像技术,2017,29(06):50-52.
[5]徐小丽.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06):2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