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讨论在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中进行日常行为干预后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30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给予患者降糖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对患者进行日常行为干预。结果采用日常行为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要好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采用日常行为干预护理,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日常行为干预;生活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冯艳霞.日常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254-255.
0引言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类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患者血糖水平升高,身体发生恶性循环。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病情得不到控制就会继续恶化,严重者会直接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例如高血压、肾病等[1-2]。目前的医疗技术还不能完全根治糖尿病,只能使用药物治疗,慢慢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和后期护理是很重要的。调查显示,一般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有专业的人员指导用药和控制日常饮食,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是出院自己修养后,病情又会复发。调查得知,大部分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比较少,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会导致病情的复发[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将护理计划进行了修改,在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日常行为干预护理,帮助患者规范自己的生活习惯,普及自己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认识,方便后期患者自己回家休养时调理病情。研究显示,使用常规护理和日常行为干预的护理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规范日常生活,且效果明显,详细操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在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30名糖尿病患者,其中共有男性120名,女性110名。最大年龄88岁,最小30岁,平均58岁。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15名。对比所选患者其他资料,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每天给予患者降糖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日常行为干预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2.1健康宣教
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帮助患者和家人提升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给患者发放糖尿病护理常识宣传手册,详细为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目前的情况、后期的治疗方法以及饮食、用药需要注意的问题。告知患者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并和患者一起制定合理的用餐计划,告知饮食对于患者病情的影响,让患者意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1.2.2加强沟通
患者在治疗期间,受心态变化的影响,极容易导致一些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护理人员要及时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多与患者进行深度沟通,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帮助患者疏导心理情绪。交流过程中,多与患者讲一些病情受到控制后的生活,这样患者更容易有信心,继续接受治疗。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患者规范日常饮食,为患者定期检查血糖血脂的变化,并告知患者,继续监督患者的日常行为和饮食。
1.2.3心理健康教育
糖尿病属于一种代谢类疾病,一旦患上,只能对病情控制,不能完全治愈。加上治疗周期比较长,患者很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出现焦躁、不安等负面情绪。思想极端的患者甚至拒绝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做好护理工作,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全面地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给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讲一些患者病情控制后的情况,刺激患者治疗的积极性,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家属对待患者有足够的耐心,经常与患者聊天,缓解焦躁等消极情绪,让患者可以积极地接受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患者情绪大起大落。
1.2.4用药指导
糖尿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服用降低血糖的药物,因此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院前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让其能够坚持规范服药。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药物的用量以及药物种类都有所不同,告知家属不要擅自加量、减量、甚至停药。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方法,避免使用错误影响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防止患者出现恐慌[4]。
1.2.5饮食指导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告知患者和家属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不要让患者接触高脂肪、高糖、高热量的食物,要求患者尽量减少食量,增多用餐次数,不要暴饮暴食。平时多以清淡食物为主,不要接触辛辣刺激等食物,杜绝烟酒、浓茶、咖啡等。平时多以流食为主,比如汤类、粥类食物,粗粮、蔬菜、大枣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含量,可以帮助患者排解便秘。治疗期间也要多食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每天尽量多饮水,多食用新鲜瓜果[5]。每天进行血糖监测,血糖得到控制后饮食可进行适当调整。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锻炼,帮助身体提高免疫力,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1.2.6运动指导
为了患者院后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目前情况制定适应的运动量,每天早晚30 min[6],随着病情恢复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量。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提倡有氧运动,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因此运动时家属要陪在身边,避免出现低血糖晕倒。家属可以自带一些食物,患者出现头晕时可以食用。一旦患者晕倒,立即与院内医生联系并及时入院检查。
1.3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护理前后的变化,根据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来评定,使用生活质量表来进行评分,满分24分,分数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同时也要将记录的护理前后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时,说明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来看,观察组患者从生活质量评分、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有明显改善,且好于对照组患者,详细内容如表1。
3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周期很长,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能完全治愈,只能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很容易失去治疗的信心,从而会降低患者对于药物的依赖,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患者的血糖浓度如果长期处于高浓度状态,除了会加重病情外,还容易引发其他问题,如影响脂肪、蛋白质代谢,影响肾脏功能的代谢,严重者甚至会直接产生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因此患者进行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属于护理的一部分,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调整的是日常饮食,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况进行饮食调整方案,与此同时帮助患者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适宜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一般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产生烦躁、郁闷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一部分,耐心引导患者消除负面情绪,提高治疗积极性。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加,难以根治的慢性病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加上目前只能进行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因此我院进行了护理干预的完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进行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准确地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与此同时,加强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进行日常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上高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在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测评数值中也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结果明显,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玲.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8,16(12):729-730.
[2]张振玲.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母婴世界,2018,8(17):2819-2820.
[3]郭丽,王金萍.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理医生,2018,36(12):7281-7282.
[4]郑艳安,张丽梅,于作芳,等.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对控制糖尿病前期进展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9(4):660-662.
[5]张倩.综合护理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效果[J].饮食保健,2019,3(18):6218-6219.
[6]曾倩,袁利群.糖尿病教育者实践及专科护士创新分享[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80(10):7281-7282.
[7]张洪焕.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0(13):3181-3182.
[8]俞卢敏.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饮食保健,2018,42(10):2192-21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