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11:40: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院从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例,以“入院奇偶性”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治疗,41例)、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丙种球蛋白治疗,41例),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12%)显著比对照组(73.17%)高,P<0.05。试验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4.88%、7.32%,相比不良反应相比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可促进小儿川崎病患者临床症状消退,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罗凤妹.丙种球蛋白在小儿川崎病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摘,2019,19(84):176+178.

0引言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出现炎性改变为特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川崎病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未及时治疗,极易引发重大心血管病变,风湿热与川崎病均是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改善川崎病患者预后意义重大[1]。鉴于此,本文纳入本院从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做出如下汇报。

\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纳入本院从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小儿川崎病患者82例,以“入院奇偶性”作为分组原则,分对照组(41例)、试验组(41例)。试验组女19例,男22例;年龄在3-12岁,平均(7.52±2.41)岁;病程在2-7 d,平均(4.52±1.41)d。对照组女18例,男23例;年龄在4-11岁,平均(7.59±2.39)岁;病程在3-6 d,平均(4.59±1.37)d。基线资料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儿科学会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指南介绍》[2]中对川崎病的诊断标准。③患者家属对本研究表支持态度,且签字“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肾、肝功能不健全者。②研究前接受过相关治疗者。③存在药物过敏禁忌症者。④合并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者。⑤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⑥合并器质性疾病者。

1.2方法。对照组:入院之后予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予以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36020722;生产企业: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0.5 g×100 s),口服,剂量为40 mg/kg,每日3次,连续用药2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2.0 g/kg丙种球蛋白(国药准字S19994004;生产企业: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规格:5%,50 mL(2.5 g/瓶)/瓶),溶于150 mL+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临床症状(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消失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面部潮红)发生率。临床疗效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显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明显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③无效: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等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变化不明显,加重为无效。①、②之和,除以总例数,即为总有效率[3]。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s”,计算方法是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表达形式是“[n(%)]”,计算方法是χ2检验,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试验组口腔黏膜、淋巴结红肿、手足硬肿、发热、黏膜充血症状消失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

2.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1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占4.88%(2/41);对照组1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1例面部潮红,占7.32%(3/41)。两组相比P>0.05(χ2=0.2130,P=0.6444)。

3讨论

川崎病患者临床症状以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发热等为主,极易引发冠状动脉病变,对患者冠状动脉造成一定损害,川崎病会明显增加患者成年后冠心病发生率。目前临床对于川崎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5、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以及感染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治疗川崎病的常用药,属于环氧化酶抑制剂,可减轻患者皮疹、发热等症状,抑制血小板聚集,但是无法减轻冠状动脉受损程度,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综上所述,小儿川崎病患者采纳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减轻发热、皮疹等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患者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信赖并将该治疗方法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雪莲.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8):1591-1593.
[2]王朝辉.小儿川崎病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评估及最佳剂量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31-532.
[3]曹珊,李静,周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