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10:27: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讨论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方法随机抽选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纳入研究组,均接受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并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讨论该项技术所存在问题,并制定出对应干预对策。再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未应用eKG辅助技术。对比两组的不良现象、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不良现象事件少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可有效防止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同时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eKG;Picc导管;问题;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刘琳琳,骆小燕,赵冬芬.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3):83-84.

0引言

目前临床营养供应以及通过静脉给药中往往需要进行静脉穿刺,但因受到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病情状况、外界环境以及年龄因素的影响[1],会对整体疗效与穿刺干预的满意度产生不良影响[2]。PICC置管可有效减轻穿刺痛苦,尤其是EKG技术的应用,降低了在置管中存在导管尖端定位不准确的风险[3]。但因处于起步阶段,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在本次研究中,讨论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纳入研究组,其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9:31;年龄15~68岁,平均(48.52±6.33)岁;再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男女比例为42:33;年龄15~70岁,平均(48.61±6.45)岁。两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计算结果得出,P>0.05,可做对比与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未应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

研究组均行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并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讨论该项技术所存在问题,制定干预对策。

1.2.1存在问题

(1)导管脱出。医护人员自身临床经验不足,置管操作不合理、固定不妥善等因素;患者活动不当、对PICC导管缺乏正确认知力;导管材质与型号不合理、置管方式不当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导管脱出。(2)导管异位。EKG技术与P波变化对PICC导管位置可行有效判断,但P波变化易受心房颤动、心率过快、导线接触不当等因素干扰,难以正确识别P波形态[4]。(3)引发并发症。医护人员穿刺不合理、对操作流程不熟练及患者自身伴有原发性疾病等均可出现穿刺点渗血。若敷贴材料不合适,也可能会导致过敏性皮炎发生[5]。

1.2.2干预对策

(1)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其对EKG辅助PICC置管操作流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知识的认知。邀请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现场示范等,并定期考核。(2)加强健康宣教。并嘱咐其在换衣服、翻身时严加注意PICC导管,避免导致导管脱出、折叠、变形、扭曲等。(3)做好检查工作。在用EKG定位导管尖端位完成置管后,要利用X线片确认无误后再行输注治疗;医护人员应当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折叠、固定不牢等现象,接头有无渗液出血。使用敷贴材料、无菌纱布将导管以及接头进行包扎固定。

1.3观察指标

评价并同步记录两组的以下指标:①不良现象,包括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穿刺出血、过敏性皮炎等;②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采取百分制。甲级满意:90分及以上;乙级满意:60~89分;不满意:59分及以下。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资料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t与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不良现象


研究组的不良现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
 
2.2两组的定位技术满意度

研究组的定位技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
 

3讨论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静脉采血与给药操作属于一项基本的操作技术。但部分患者因血管细、静脉位置浅而难以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6]。反复穿刺不仅会给患者增添痛苦,还会引发其他血管并发症。有研究指出[7],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特异度、敏感度,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8]。作为一种无创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相较于放射线定位技术,其经费更低,通过全程监测心电图变化定位尖端位置的同时能够有效预防导管过深致使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置管程序。有相关研究中表明,通过应用EKG辅助技术置管,仅有0.7%患者因置管过深出现心律失常情况。但还有文献报道[8],该技术在应用时易引发异位、脱出、并发症等问题,且有学者认为该技术的应用难点在于对于技术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只有加强对医护人员置管技术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心电图变化,才能有效预防置管过深而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提出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参与培训、与患者保持有效性沟通、加强健康宣教、做好检查工作等。因而研究组的不良现象事件少于对照组,提示应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可有效避免引发导管脱出、导管异位、穿刺出血、过敏性皮炎等不良现象。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对定位技术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提示应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可取得更多患者对该项技术以及医护人员服务工作的信任感以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可有效防止导管脱出、导管异位,减少穿刺点出血、过敏性皮炎等并发症,同时还可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周新华,陈莉,胡星澜.探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8):2580-2583.
[2]郭彩霞,李俊灵,马莉妍,等.EKG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2):3031-3033.
[3]李峰,吴育红,徐星,等.探讨心电辅助定位技术在三向瓣膜PICC置管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7):97-98.
[4]Telang N,Sharma D,Pratap OT,et al.Use of real-time ultrasound for locating tip position in neonates undergo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insertion:A pilot study[J].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2017,145(3):373-376.
[5]姚晶晶,赵洁,梁玉婷,等.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在血液病病人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4(31):3271-3273.
[6]张婧,吴贤翠.心电监护定位技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2):17-19.
[7]黄向红,罗丽.床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上肢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7,12(5):634-637.
[8]Xiang M,Li N,Yi L,et al.Cause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in pediatric PICC catheter complications[J].Pakist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6,29(1):335-3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32.html
本文标签: eKG ,Picc导管 ,问题 ,对策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