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万远铁从痰、瘀、虚三因论治中风病理论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30 13:19: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自《内经》首论中风病伊始,至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纵观古今中风病之历史源流,其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火、痰、瘀、虚五大方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重点探讨痰、瘀、虚三个方面在中风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以提供中风病临床治法治则、选方用药之依据。

关键词:中风病;痰;瘀;虚;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王雷,潘德祥,王非.万远铁从痰、瘀、虚三因论治中风病理论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251,254.

0引言

中风病,历来作为中医“风、痨、臌、膈”四大难病之首,为临床医家研究的重点,其名首见于《内经》,其病因病机的演变历史以唐宋为界,在唐宋以前多以正气亏虚、风邪入中立论,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诸医家对中风的认识呈现出百家争鸣之状,在金元以前“外风”引起中风病的理论基础之上将病因拓展为火、虚、痰等致病因素,至清代王清任进一步扩展出瘀这一致病因素,自此,风、火、痰、瘀、虚等致中风的五大因素已然完备,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论治中风病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迈向了小康社会,肥甘厚腻、酒色纵欲,日渐猖獗,以致脾胃渐损,终因痰、瘀、虚而致中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专家万远铁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在中风病的治疗上颇有心得,万老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简明扼要的归纳成“痰、瘀、虚”三字,执简以御繁。现就其中“痰、瘀、虚”三因所致中风的理论基础,略谈浅见。

\

 
1从痰论治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所谓“痰”者,当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咯吐而出的痰液谓之有形之痰,而无形之痰是存在体内看不见的广义上的痰,其产生,责之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体内津液转输失常,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其中以肺、肾、脾、胃四者最为重要。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1]。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肺为华盖,主宣发和肃降;肾主水,为胃之关。若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等,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水液不能正常敷布,则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2]。说明了痰的成因,乃是脏腑气机运行不畅,津液失布,液聚而成。

历代医家对痰浊与中风病的关系早有论述。金元之前,对于痰证本身的讨论颇为丰富,然论述痰证和中风病关系的医家却寥寥无几,至金元时期,丹溪先生博采众长,极力发展和丰富了“痰”理论,渐渐阐释了痰和中风病的关系,如《丹溪心法·中风一》中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3]。指出了中风病的首要致病因素即为痰,指明了痰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先导作用。丹溪先生又云:“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3]。久居湿地之人,易外感湿邪,而痰湿同根同源,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风病人又常以肥胖者居多,胖人常喜食酒腻肥甘,聚湿生痰,壅塞中焦,脾失健运,痰郁化热,痰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内生痰浊,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发为中风。清代陈士铎也在其《本草新编》中言: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4]。明确指出痰在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在治中风上,丹溪认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3]。故而丹溪在临证治疗痰中风病痰证之时,强调“实脾燥湿,顺气为先”的原则,健脾益气以绝生痰之源,祛湿化痰以利气机条达,二陈汤即为其常用代表方剂。

2从瘀论治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何为“瘀”?《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从疒,於声。《辞海》对“瘀”的解释:①积血,即瘀血;②郁积。2000年版《中医大辞典》载“瘀,瘀积。通常指血液停滞”[5]。可以看出,“瘀”的含义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之瘀,专指“瘀血”而言;而广义之瘀,有“郁积,瘀积”之意,非单指血瘀,亦有积滞、气滞之意。传统中医认为,“瘀”,乃人体气、血、津液、精运行不畅、郁滞不通所致的一种病理征象。

至于“瘀”与中风病之关系。《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6]。大怒则气机上逆,血随气逆,溢于脑脉之外,滞而成瘀,痹阻脑络,经隧不通,以致清窍被蒙,神机失用,终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一派中风之象。近代张锡纯也认同中风病多与血瘀有关,其云“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此与偏枯痿废亦颇有关系。”[7]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血液运行受阻而为血瘀,水液代谢障碍则为痰浊,然而在古人看来,论治中风病时,常主张痰瘀同治,即“治痰要活血,血活则痰化;治瘀要化痰,痰化则瘀消”[5]。由此可知,气滞、痰浊、血瘀三者亦可统称为“瘀”。因此,其治疗上也就将顺气、化痰、活血作为了中风病治疗的主要节点。

3从虚论治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中风病病因“虚”之释义,在唐宋以前,诸医家多认为乃“内虚邪中”。如《灵枢·刺节真邪论》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8]。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云“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2]。此皆言脉络空虚而致中风之论。唐宋以后,百家争鸣,以本虚致中风病论者尤甚。特别是金元时期,刘完素提出“肾水虚衰”之论,明·张介宾主张“类中风”、“内伤积损”之论,而清·叶天士认为是“精血耗衰,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所致;王清任以气虚立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9]。

元气虚损,是中风发病的基础。肾乃先天之本,为水脏,藏五脏六腑之精气,主气化,肾之阴阳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若肾精不足,精不化气生血,五脏之气化乏源则水液气化无力,停聚为痰,精血同源,精少则血亏,血脉不充,血行迟缓而为瘀;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运化水湿,脾虚健运失司,则水湿停聚为痰,脾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是为瘀。正如王清任所谓:“元气既虚,气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10]。由此可以看出,元气虚损,脏腑机能失用,津液不能正常运行和分布,滞而为痰,血液运行迟缓,不能充盈,郁而为瘀,痰瘀互结,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致气血逆乱,故发为中风。中风日久,久病耗气伤血,元气渐损,又穷及必肾,终致元气虚衰,故而,“虚”可致中风,中风亦可致“虚”,“虚”为中风病发展的根本,而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故而中风病发病过程中当以辨证论治而不忘培固元气。

\

 
综而论之,“虚”是中风病机的根本,痰、瘀等为中风病发展中的病理产物。痰、瘀、虚三者相辅相成,既可各自致病,又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相互交融。痰乃津液失布,液聚而成,痰郁化热而生风;瘀乃血行不畅,滞络而成,瘀滞脑络而失用,故而中风;虚乃五脏之阴阳受损,津液气血不足,脑窍失养,发为此病。而自古以来,痰、瘀常合论之,二者均为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正如清代唐宗海所著的《血证论》亦云:“瘀血既久,化为痰水”[11]。由此概之,中风病主要的治疗原则应针对其致病因素之多寡,明析其病理产物,随证用之,以泄热熄风,同时需从本“虚”立论,随证培补元气,切不可因“中风”之名而滥用祛风之法,

更不可因其临床表现而误认为实证妄用攻法。可见,掌握了中风病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基础,从不同角度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能从根本上获得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手段。

参考文献

[1](清)李用粹,吴唯.证治汇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2]吴少祯,(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3]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清)陈士铎著,柳长华等校注.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5]金远林,周凌云.论“瘀”与中风[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5):34-36.
[6]〔清〕张志聪集注.皇帝内经素问[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43.
[8]〔清〕张志聪.皇帝内经灵枢[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9]范小宇,刘康.浅谈“虚、瘀”与中风之关系[J].光明中医,2011,26(5):884-885.
[10](清)王清任,李天德.医林改错[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马朝晖.基于中医“气血津液”学说分析中风病病因病机[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4):623-62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12.html
本文标签: 中风病 , , , ,理论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