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微创术与传统手术进行胃穿孔修补治疗的疗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胃穿孔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观察组共有患者24例,临床采用腹腔镜微创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共有患者20例,以传统的开放手术对患者进行修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67.2±2.3)min、(89.1±11.4)mL、(9.1±1.4)d、(16.8±4.1)h、(14.6±4.3)h、(2.0±0.4)h,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对镇痛药物的使用率为3/12.5%明显低于对照组9/4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微创术进行胃穿孔患者修补治疗应用效果更为显著,不仅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改善其胃肠动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术;传统手术;胃穿孔;修补治疗;对比
本文引用格式:沈丰.腹腔镜微创术与传统手术修补治疗胃穿孔的对比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49,152.
0引言
临床中,胃穿孔作为胃溃疡疾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情况[1],主要以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下文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胃穿孔患者为例,对其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4例胃穿孔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不同组别,其中,观察组共有患者24例,11例患者为男性,13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4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1±2.3)岁,患者胃穿孔发生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3至24h不等,平均为(11.4±2.3)h;对照组共有患者20例,9例患者为男性,11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23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2±2.4)岁,患者胃穿孔发生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3至24h不等,平均为(11.5±2.2)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症发作时间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别,P>0.05,具有可比较意义。
1.2病例选取标准
所选取患者均符合胃穿孔疾病诊断标准[2],且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排除治疗前1个月内使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患者;排除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情况的患者;排除合并胃癌以及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等情况患者;排除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方法
临床中,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对两组患者均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处理,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手术治疗。
采用腹腔镜微创术治疗患者,术前需要进行气腹建立,压力控制在13至15mmHg之间,完成后将鞘管放入患者脐部,利用腹腔镜对患者胃部穿孔部位进行明确,并根据穿孔情况进行其他操作孔位置确定,然后进行腹腔积液清除,对发生溃疡的病灶以及穿孔部位进行仔细探查,对其边缘情况进行判断,以根据判断结果,对非癌性穿孔患者,在与穿孔边缘约5至8mm的位置处使用7号线进行全层间断缝合约1至2针,以进行穿孔部位闭合,对穿孔部位周围使用网膜进行覆盖,并对覆盖网膜使用明胶海绵进行固定处理,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并吸取干净,在穿孔部位与下腹部进行引流管放置,完成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术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抗生素药物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抑酸与抗感染预防治疗,以促进其术后快速恢复。
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患者治疗中,以患者上腹正中作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为10至15cm,从切口依次进行皮肤、皮下组织与腹直肌前鞘等切开,并将腹直肌向两侧进行分离,进入腹腔后进行胃穿孔病灶部位及情况探查,并进行腹腔积液清除,以直视方式使用4号线进行穿孔缝合,对穿孔部位的周围使用网膜进行覆盖,以明胶海绵进行固定处理,完成后进行腹腔冲洗,进行引流管放置,术后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与抗生素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1.4观察分析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疗效指标进行观察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的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及疼痛程度进行对比。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对比,采用VAS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3]对其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对比,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观察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所示。
2.2术后疼痛情况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
此外,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1d与术后3d、术后7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比率为3/12.5%,与对照组的9/45.0%相比较低,X2=6.574,P<0.05。如下表2所示,为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结果对比。
3讨论
临床中,胃穿孔作为胃溃疡疾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情况,是由于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层与肌层溃疡不断恶化所引起的,临床对胃穿孔患者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修补治疗,其传统手术治疗以开腹手术为主,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微创手术理念的提出,传统开腹手术进行胃穿孔修补治疗由于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影响较大,导致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慢,手术治疗中疼痛表现较为剧烈,在现阶段临床治疗中应用局限性较突出[4]。
针对这种情况,上文对我院收治44例胃穿孔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微创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较对照组显著,且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腹腔镜微创术进行胃穿孔修补治疗,其疗效更为显著。这是由于腹腔镜微创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是以腹腔镜引导,采用微创手术理念,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中,尽量减少切口对患者的创伤影响,不仅术中出血量较少,且术中不需要通过电凝或者是电刀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能够有效避免手术治疗对患者脏器造成的挤压与牵拉等影响,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反应,降低镇痛药物使用量,其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腹腔镜微创术进行胃穿孔患者修补治疗应用效果更为显著,不仅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影响较小,且能够有效改善其胃肠动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荣闯.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对急性胃穿孔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18):42-43.
[2]周广海,刘兵,王欣,等.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治疗上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2):22-23.
[3]徐江南.改良的四孔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9,41(05):467-468+471.
[4]冯淞.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24(01):30-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