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8 12:39: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研究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相关文献及临床分析,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以期能够帮助后来研究者更好的认识此病,并在临床上预防、诊断及治疗此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因病机

本文引用格式:张鹏宇,宋佳兴,闫静.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275,277.

0引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 Tics,MT)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原因不明确的,主要以运动肌肉和发声肌肉抽动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抽动症的症状特点是突发的、不随意的、重复的与非节律性的,并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短暂的不发生。抽动症患儿除了抽动症状外,常伴有强迫症、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抑郁、行为冲动等问题,甚至出现自伤行为,严重损害了儿童的认知功能与行为发育,影响了患儿的学习、生活及社交,使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1]。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能确定,但多数学者认为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病。既与神经递质失调、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等有关系,亦与自身免疫、生活环境等相关[2]。

中医古籍中无相应的病名,但现代医家通过追溯古代文献,结合本病临床症状,认为本病归属“肝风”,属中医“慢惊风”、“抽搐”等病证范畴。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但仍处于探索阶段[3]。

由于古代医学典籍文献中缺乏关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具体描述,临床上各医家对该病病因病机见解不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心肝有余,情志刺激

小儿“心肝有余”,即小儿生理属纯阳之体,病理上易从火化,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动风之象。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富家之子,得纵其欲,稍不如意则怒多,怒多则肝病多”。万全《幼科发挥》曰“盖心藏神,惊则伤神”,《灵枢经》曰:“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说明七情过极可致精神疾患,心藏神,肝藏魂,故情志致病与心、肝最为相关。小儿情绪易波动,且神气怯弱,不耐刺激,易受外界干扰。在生活上,父母对孩子或过分娇纵或随意斥责打骂,或来自社会、学习及生活的压力大,致使孩子极易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此病。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主筋,主风,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穷于目,故肝风妄动之不由自主动作,如挤眉泛眼、皱鼻、嘟嘴、摇头、仰颈、耸肩,以及怪声移语等。

张帆等[4]认为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痰是主要病理产物,推断肝风挟痰火横窜经络是本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张骠[5]亦认为本病病因首推突遇刺激、五志过极。李安源[6]认为本病病机为阴虚阳亢,特别是以心肝阳亢为多见。马融[7]提出本病应注重患儿因压力过大、心理脆弱,遭受批评或挫折等刺激后导致发病的情况。苗晋[8]认为本病病因与情志不遂有关,病变以肝为主导,病理因素以痰火搏结、肝气疏泄太过为主。属本虚标实,即肝肾阴虚为本,阳亢风动、风痰鼓动为标。常克教授[9]认为本病初起时病在心肝二脏。筋膜主一身关节屈伸肌肉运动,肝阳亢盛,肝风内动,见眨眼,肢体抽动。火性炎上,故上部常为症状首发部位。风火相互促进。气逆可由痰生,风痰常为伴,痰气可蒙心。心主血脉,瘀为血,《医林改错》中曰:“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故有瘀血证。刘玉书等[10]认为本病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劳神太过、心神受损,邪毒伤正或毒邪阻络,暴受惊恐、神机逆乱。

2肺常不足,感受外邪

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藩篱不固,肌表薄弱,腠理疏松,加之冷热不知自调,且自理能力极差,甚至无自理能力,对外界依赖性极强,外环境稍有改变,或外邪来势凶猛,父母失于养护即为外邪所伤,即《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所言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故外感六淫,引发内风是抽动症发生的重要外因。而风为百病之长,若感触风邪,由皮毛腠理趁虚而入,小儿为“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致外邪入里易化热,热伤气阴,加重阴阳失衡,引起抽动,且热通于心,心神受扰则口出秽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风气通于肝”,若因外感风邪,外邪引动肝风,耗伤肝之阴血,使肝之阴阳偏颇,阴不制阳,阳气偏亢,致使风阳鼓动,可导致抽搐的发作,故《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后发搐》云:“伤风后得之,口中气出热,呵欠顿闷,手足动摇。”即指出感受外风可导致抽动症状的发生。风性轻扬,易袭阳位,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头面部症状多见。

刘弼臣教授[11]认为多发性抽动症与肺的关系密切,其表现又为“风证”,故病位主要在肺与肝,在肺则金鸣异常,在肝则风动肢摇,表现为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因外风触动内风,风痰闭阻经络,阴阳失衡而发病,故风与痰为其基本的病理因素,刘老认为“风痰鼓动,横窜经络,阳有余,阴不足,动静失衡”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张帆等[12]经研究报道,部分本病患儿首次发病或原有症状加重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马融[13]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来探析本病,认为病因多为风,风邪犯肺,邪气留于内,内外相招,外风触及内风为其病机,多见风火上攻、清窍失宣,治疗上应从肺论治兼顾肝脏。

\

 
3脾常不足,饮食失宜

小儿饮食失宜亦跟抽动症发生关系密切。小儿为生长发育迅速,营养需求旺盛,而生理上却“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故易为饮食所伤。《素问·痹论篇》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或因饮食饥饱不当、不洁,或因偏食、嗜食生冷、辛辣等饮食偏嗜,或因家长片面强调高营养,让孩子恣食肥甘厚味,日久致肠胃积滞,脾失健运,土虚则木旺,肝主风,肝风内动则发病,《古今医统大全》亦云:“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脾虚,子病及母,则心神失养,风动火生,亦可致抽动或口出异声。

李安源[14]认为本病病位在于心肝涉及脾、肾等,多以心肝亏虚、虚风内动为主,而脾虚、痰浊阻滞心窍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封玉琳[15]在临床诊疗中也发现,本病患儿发病前常存在嗜食煎炸食物及肥甘厚味的饮食习惯。胡天成教授[16]认为脾胃运化失去健运,无法运化水湿而生痰,痰气阻碍气机。并伴随气机冲逆,或上博于咽,而出现语言重复或口吐异声。或痰气走窜经络,则发为抽动并频繁发作。还有文献报道儿童饮食偏嗜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17]。

4肾常虚,先天禀赋不足

小儿肾常不足,是指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肾藏精化气,为先天之本。肾精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其中先天之精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故对小儿先天禀赋影响甚大。且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内因,主要表现在小儿对抽动症的易感性上面。《颅囟经》记载:“小儿之瘦疴,他人之过也。”《医学正传·小儿科》:“夫小儿在胎也……辛辣适口,胎气随热……皆能令子受患。”可见父母给予胎儿的“先天之精”决定小儿禀赋强弱。故若母孕之时,调摄失常,醉酒嗜饮,忿怒惊扑,则势必影响胎元。若小儿先天精气不足,则髓海空虚,脏气虚弱,神弱形怯,容易感受外邪;再则阴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在内引动肝风;又水为肾主,火为心主,肾阴亏虚,肾水无以济心火,水火失济,则心火失制,心神不安,心主神功能失常,故可见抽动动作,口出异声秽语,且不受控制;心神不安,情绪恍惚而影响学习及日常生活。

刘弼臣教授[18]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为最常见的原因其它或因五志过极,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外感六淫之邪,内外之因相合而成。汪受传教授[19]将本病的内因归结为禀赋不足,在先天上患儿父母健康欠佳或患有相关疾病,致使子女先天不足,精血不充,加之父母养护失宜,教育不当,或情志不遂,或学习紧张致小儿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刘大为[20]总结本病病因病机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脏气赢弱,肾之精气亏虚,元阴不足,致肝阴不足,氷不涵木,肝阳偏亢,发为本病。

5总结

综上所述,本病主要病位在肝,与心、肺、脾、肾功能失调,风、火、痰内扰相关。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有关。病机特点为肾阴亏虚,肝阳失潜,阳亢风动,脾气亏虚,痰浊内生,风痰扰心,心神不宁等。

参考文献

[1]姚阳,麻宏伟.Tourette综合征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2005,32(3):137.
[2]Olson LL,Singer HS,Goodman WK,et al.Tourette syn2drome:diagnosis,strategies,therapies,pathogenesis,and fu2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 Child Neurol,2006,21(8):630-641.
[3]伍大华.中医药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述评[J].中医研究,2006,19(2):52.
[4]张帆,朱盛国,李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5):52-53.
[5]孔令万,郭允伟,张艳梅,等.张骠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中医杂志,2008(11):977-978.
[6]牟丽萍,李安源.李安源论治小儿抽动移语综合征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7):518.
[7]吴上彬,马融.马融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7(04):396-397.
[8]苗琦.苗晋教授治疗小儿精神心理性疾病的经验探析[J].现代中医药,2003,23(4):14.
[9]常克.中医病症治验条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317.
[10]刘玉书,高英梅.儿童抽动症辨证治疗14例[J].中医杂志,1995,36(11):682-683.
[11]夏桂选,徐荣谦.刘弼臣教授从肺论治儿童抽动障碍思路的形成及其治未病思想[J].中医儿科杂志,2011,7(1):1-2.
[12]张帆,朱盛国,李艳.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5):52-53.
[13]陈文霞,闫永彬,马融.马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脏腑分期论治法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31(3):352-353.
[14]王志学,李安源.李安源教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11-13.
[15]封玉琳.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探析—附132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医文献杂志,2001(3):29.
[16]孙香娟,张丰华,胡天成.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拾零[Z].中国山东济南:2013,3.
[17]黄晓玲,刘长云.儿童抽动障碍Logistic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1,12(6):93-94.
[18]郝宏文.刘弼臣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05,46(6):417-418.
[19]王文革,孟宪军.汪受传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181-182.
[20]刘大为,张骠.滋肾平肝,熄风化痰法治儿多发性抽动症18例报道[J].甘肃中医,2005,18(6):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