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7 13:59: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修复方法)与观察组(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14/20)、95%(19/20);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数据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1/20)、20.0%(4/20);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指标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修复,正畸治疗在运用于口腔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该种治疗方法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口腔修复;正畸治疗;临床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李想,宋勇,鲍欣奇.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63-64.

0引言

口腔疾病的种类较多,常见的疾病包括牙周病等,对于口腔疾病的患者而言,牙齿松动、不齐、出现间隙、牙龈炎症、出血等都是口腔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同时,许多口腔疾病极易引起前牙移位等并发症状,患者患病后若未能及时治疗,则会引起口腔功能障碍,同时还会影响牙齿的美观。既往基础治疗未能改善患者口腔功能,且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给予了更多的要求,口腔修复主要是一种人工修复口腔、颌面部各种先天畸形、缺损以及缺失的治疗措施,而正畸治疗方法主要是指调整患者上下牙之间,上下颌之间以及牙齿与颌骨之间的不正常情况,同时能够针对前牙移位有效改善,且可减轻牙周袋深度,缓解患者不适感,进而为口腔修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次研究着重于对正畸治疗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并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为本次的主要分析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在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治疗方法将纳入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修复方法,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中共包括9例男性及11例女性,患者年龄介于18-55岁,平均42.3岁;其中共有10例为深覆合,7例是前牙散在间隙,3例为牙齿缺损。观察组中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是8:12,患者年龄介于20-65岁,平均42.8岁,其中共有10例是牙齿缺损,8例是深覆合,2例是前牙间隙。所有纳入患者的相关口腔疾病,明确诊断确诊,明确可以接受口腔修复治疗,两组资料比较后差异性小,符合研究要求,可进行下一步对比(P>0.05)。

\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修复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种植修复,烤瓷桥固定修复,以及局部义齿常规修复。观察组先采用正畸治疗,后进行修复方法进行修复,主要内容如下:①在治疗前对患者口腔进行常规清理去除不良修复体,对患有牙髓炎及牙周病等相关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患者颞颌关节与牙槽骨部位进行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出现骨缺损的情况。②使用直丝弓矫正技术对AngIe 1、AngIe 2、AngIe 3进行矫正治疗,关闭前牙散在间隙,调整咬合关系。③采用补牙、洗牙等方法对患者牙髓病及存在龋齿的患者进行治疗。④对于牙齿缺少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口腔中的实际情况,咀嚼功能以及美观等需求排好牙齿,集中好缺牙间隙,以便进行口腔修复。

1.3评价标准

(1)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分为三个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牙齿松动、不齐、出现间隙、牙龈炎症、出血等症状均已消失,同时修复体十分符合患者口腔的生理状态),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牙齿松动、不齐、出现间隙、牙龈炎症、出血等症状均有了较为显效的改善情况,同时修复体基本符合患者口腔的生理状态),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2)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在这其中,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了口腔不适、软组织水肿、口腔炎症。

1.4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一律以SPSS19.0这一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其中,2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一律以(±s)表示,选择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指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0%(1/20)、20.0%
(4/20);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指标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3讨论

齿发生负向移位,处理了骨性前牙深覆盖等以往较难得到矫正的问题,使患者咬合关系恢复到正常状态,在保障正畸效果的同时,还得到了十分良好的美观性,满足了青少年的各项心理需要。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采用正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修复方法的对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的变化,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口腔疾病能引发前牙位移、散开、脱落等,严重影响患者咀嚼功能以及口腔美观,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日常生活中,牙齿的功能不可或缺。牙颌畸形、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常见病,对于患者的口腔健康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近几年,经济得到了十分迅速地进步,对人们的健康观念与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对自己的外部形象与健康所具有的重视程度也持续得到了增强。口腔修复是运用于常见的口腔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不仅能够对患者的口腔疾病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还能保障患者治疗后牙齿的整体美观程度。而正畸治疗是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口腔修复治疗的一种修复方式,正畸治疗具有生理性以及计划性等优点,与传统的基础治疗相比较,口腔正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前牙位移、散开等症状,推动覆盖关系的恢复,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口腔疾病中。临床中以往在进行口腔正畸期间,一般都借助颅面、牙弓、牙齿当作支抗,主要是对上下颌实施调整,在保障稳定性的前提下,避免牙组,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上述数据比较均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修复,正畸治疗在适用口腔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显著,同时该种治疗方法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宪锋.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体会[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6(03):19-20.
[2]杨柏松,金南顺,王卫红,等.浅析在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6)25-26.
[3]吴颖.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应用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4):36-38.
[4]黄建瑜.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35):211-211.
[5]廉莉.在口腔修复中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92-93.
[6]曹宇皎,曹继飞.口腔修复前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8,15(12):126-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