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血透导管感染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7 13:36: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最佳护理方法。方法  对 60 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护理,观察血透导管感染率发生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导管感染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护士系统培训、规范操作,加强在健康教育、减少打开导管的次数等方面的精细化的护理,能够极大地提高对于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患者的治疗质量,更能有效防止血透患者发生留置导管的感染,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 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感染;精细化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徐红艳. 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血透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1):321+323.

0引言

血液透析是临床上主要治疗血液类疾病的一种治疗措施,血透治疗中留置导管属于必不可少的一种治疗手段[1],但导管长时间留置血管很容易发生感染或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如何通过精细化护理有效预防血液透析中导管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东区血液透析科60位长期和临时导管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效果良好,特汇报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实验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并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17-75岁,平均(54±10)岁;其中永久置管6例,临时置管24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21例,股静脉留置导管9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52±10)岁;永久置管7例,临时置管23例,颈内静脉留置导管22例,股静脉留置导管8例。原发病:急性肾衰3例,慢性肾炎26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9例,梗阻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2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留置部位、时间和原发病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分析感染原因

1.2.1患者自身因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易发生感染的有糖尿病、狼疮性肾炎以及伴有严重贫血致抵抗力低下者。

1.2.2置管部位和时间因素:因股静脉解剖位置的原因其感染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及其他置管部位。个别患者因内瘘手术不及时、内瘘成熟度不够不能按时使用或其它因素,导致临时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感染机会。

1.2.3导管因素:选择柔软的高弹性硅胶导管,不受酸碱药物影响,组织生物相容性好、对血管壁无刺激的导管。

1.2.4医护人员因素和病人及家属因素:由于无菌观念不强,接管封管时不规范操作如没有更换手套或执行手卫生,没有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不彻底不严格或人力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双人上下机操作,没有戴口罩操作或是边操作边说话。同时,病人及家属缺乏日常护理常识及自我防护意识如沐浴,如厕,更衣等,致病菌从置管部位或皮下隧道侵入,导致感染。

1.3方法。两组均行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中国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增加以下内容:

1.3.1每次透析操作前用2块无菌纱布浸湿0.5%碘伏消毒液。上机前,戴好无菌手套,先轻轻打开敷料,评估导管经皮肤出口处的长度,观察出口处是否有渗液、红肿及渗血等情况,对导管经皮出口的部分进行由内及外的擦拭消毒,擦拭的直径应大于10 cm,仔细清除导管口周围的渗血、渗液及血痂,碘伏纱布放在导管经皮出口处敷5-10分钟,敷过后再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固定。

1.3.2打开置管外端纱布,铺治疗巾和无菌纱布、用碘伏棉签消毒导管口两次,露出的管道和夹子需要用0.5%碘伏全部消毒,分别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动脉管和静脉管内的封管肝素盐水约2 mL,并观察是否通畅和有无血凝块,连同注射器一起弃去,用无菌技术连接动静脉血路管后开始透析,再用无菌纱布包裹置管和管路衔接处,外用治疗巾包好,胶布固定。透析后用0.5%的碘伏对动静脉的接头处进行消毒,取下血路管,再次用0.5%碘伏消毒动静脉接头处,常规封管、换药、固定。操作中尽量减少导管与外界暴露的次数,以减少导管的意外感染。

1.3.3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导管护理教育,有报道[3]称:对血液透析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有关健康理论的知识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并发症。责任护士及时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和手册,并加入相关微信群和关注微信公众号,掌握导管护理的各种相关知识。让患者及时了解静脉导管留置的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事项,谨记导管感染的相关症状体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1.3.4透析间每日通风2次,每次30 min,紫外线消毒2次/d,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拖2-3次。上机时避免患者家属、陪客进入透析间。

1.3.5对于导管堵塞的处理:如患者导管内形成了血栓,导管产生部分或者全部堵塞,导致血液透析需要的流量达不到或者不能透析时,就需要采用尿激酶先处理溶栓。具体常用的溶栓方法为:将1.6-1.8 mL 10万U的尿激酶盐水注入导管,在导管内停留20-30 min后再将被溶解的纤维蛋白抽出,以防血栓进入血液。多数患者导管堵塞后进行尿激酶溶栓后就可以回复通畅。

1.4评价指标。比较方法两组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置管口皮肤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即断为局部感染。发冷、发热及寒战等症状在导管除后症状消失,排除其他原因;导管血培养呈阳性,导管尖细菌培养>500个菌落/平皿;置管口皮红、肿、热、痛,有脓性分泌物;符合上述1项即可断为全身感染。

1.5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行校正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有2例发生导管内感染,6例发生导管出口皮肤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6.67%,观察组有2例发生导管出口皮肤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
 

3讨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越来越长,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提升护理的品质,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采取的有例可循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的效果。如有股静脉置管者更应该加强导管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尽量减少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此外,护士的操作要经过严格规范的培训,考试合格,方能上岗,上岗后的护士要有强烈的无菌护理观念,尽量减少透析期间打开导管的次数,从根源上杜绝感染的可能。为了提高患者和患者家属的配合度,医护者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透析时佩戴口罩,确保患者可以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营养不良,增加机体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还定期进行尿激酶和抗生素封管,都有效降低了置管病人管道血栓和感染的发生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之,精细化护理对于血液透析中导管的感染有着重要的预防作用,还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延长导管的寿命,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裴美淋,吴慧晶,裴思丽,等.层级护理管理对血液净化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2016,5(02):113-114.
[2]陈香美.中国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8-19.
[3]丁品荣,刘扬保.综合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50-1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6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