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古今论述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4 16:42: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临床常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但退热作用不持久,且易损伤机体机能。根据导师治疗发热证的临床经验,认为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效果显著,现作以下简单探析,以飨读者。

关键词:发热;气虚;补中益气汤

本文引用格式:肖文,王志文,扈有芹.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古今论述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48,250.

1方剂起源

《内经》中早有对内伤发热的论述,《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如《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说明烦劳过甚可伤气,气不内敛、浮越于外而发热,因虚发热之理蕴含其中。《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强调用辛甘温之品,补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李东垣正是汲取《内经》中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形成“甘温除热”的理论,拟成“补中益气汤”。

2方剂组成

《脾胃论》云:“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以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1]。

\

 
3方药分析

方中黄芪为君,如《本草正义》言:“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求真》言:“黄芪,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倪嘉谟《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言:

“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符合李东垣所说“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盛而乘其土位也,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

臣以人参,大补元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如《医宗金鉴》谓“黄芪补表气,人参补里气,炙草补中气,可大补一身之气。李东垣称这三味为“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在《得配本草》中写到,“补肌表之气,可用黄芪;补五内之气,可用人参”。如《药品化义》中所说:“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泄,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脾胃健,清阳升,则内热自除。

佐以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李氏谓白术“除胃之热,利腰间血”。前半句说明白术有补益脾气,清退虚热之功,后者却不明其中之理(而初读此句者往往不能明后者之理)。笔者经查阅资料可知,白术可“利腰间血者,血为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愈矣”。这说明白术的功能并不是通行血滞,而是通过健脾燥湿而利血,说明了白术健脾燥湿之功。

“血为气之宅”,气虚易致营血亏虚,故佐用当归补益营血;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所说“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体虚损之病,无所不宜”。配伍陈皮调理气机,以助升降,使清浊之气各行其道,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

升麻、柴胡共为佐使药,与人参、黄芪配伍,可以升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云:“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李杲认为,中焦脾胃之气下降,要引气上行,必须加升麻、柴胡,可帮助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这四味药气味上升。诸药合用,既可以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又能升提下陷之气,全方为甘温之药治疗气虚发热证,即“甘温除大热”之法。

4各家论述

1)龚廷贤在《龚廷贤医学全书》中写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察受,故亦从而病焉。”以脾为中心,其他脏腑影响到脾,皆可考虑补中益气汤。例如,情志太过可致脾胃受损,怒伤肝,木旺乘脾土,即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寿世保元》中写道以脾胃气虚为主的,或兼肺虚,或兼肾虚,或兼肝郁者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2)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写道:“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由此立方举元煎以“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症。”他在《景岳全书·杂症谟·饮食门》中论述:“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一概尚之,而不知病当紧急,则此时几微关系,判乎一举指之间,而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余亦安能以笔尽哉。”指明补中益气汤治疗泄泻颇有疗效。

3)薛己[2]认为“辨证为脾胃虚弱、元气下陷者即可用补中益气汤,常与补肝肾、疏肝理气、祛痰等方药合用,以补为主,补泻兼施,常用在疾病将愈之时,讲究朝夕服药、午前、午后服药,运用频率极高,治疗范围广泛。”

4)黄元御将“中气”与脾胃之气、其余四脏的关系进行了更为详尽精确的描述。东垣认为六气归一,黄氏认为一气化六气。黄元御对于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来源作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例如,清浊之间,中气是也,中气,土也,土分戊己,清气左旋化生己土,即为脾气,脾主升清;浊气右转化生戊土,即为胃气,胃主降浊。中气一虚,脾胃之气生化乏源,升清降浊之力不足,清浊相干于肠腑而出现二便异常。故治疗可用补中益气汤,以恢复中气的运行及其升清降浊的功能。

5)《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李氏家传秘本),此书又称《眼科宜书》,书中认为目所患之疾乃至恢复,与中焦联系密切,治疗因为脾气虚弱、精营物质不能上承而引起的内障,以补中益气汤加味为主,补益中气以升清降浊。

6)其他各家

郑全望《瘴疟指南》中治疗瘴后痢疾,元气下陷之病患。王清源《医方简义》以补中益气汤治痢后气虚,下陷肛脱,并治气淋劳淋。如气实者,减黄芪钱半,加青皮(一钱)木香(八分)。洪缉庵《虚损启微卷下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伤脾,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外感不解,体倦食少,寒热症痢,气虚不能摄血等症。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拟升陷汤升提中气指出:“因中气下陷,泄泻日久,或转致大气下陷者,可仿补中益气汤之意,于拙拟升陷汤中,去白术加知母数钱。”

5医案

张某,男,1周半,2018年7月8号就诊。主诉:发热1天。既往史:咳嗽1月。四诊:身热,不欲饮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数按之无力。老师诊断为发热病,气虚发热证。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黄芪10g,炙甘草6g,升麻3g,柴胡3g,炒白术5g,当归5g,蜜紫苑6g,西洋参3g,荷叶6g,石斛4g;颗粒剂4剂,2剂/日,温开水冲服。

2018年7月10号二诊:4剂服尽,昨日发热到40摄氏度,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上方继续服用。颗粒剂6剂,2剂/日,分2次,温开水冲服。两天后电话随访,身热已退。

本例患者主诉,四诊寥寥数言,看似让医者不知所云,然发热及诸病不外虚实,故临证应首分虚实。但临床医家多以是否存在乏力倦怠、自汗畏风作为评判标准,实属不妥。症乃病机之外象,而脉乃体内气血变化之明照,本患者虽发热,但脉数按之无力,则知虚证,且患者不欲饮水,知非实热津灼所致,乃清阳不升,津不上承是也,其次当辨内伤气虚发热还是外感虚人发热。本例患者无恶寒、头痛等表证,其关键在脉。故辨为发热病,气虚发热证,二诊脉未变,固守方以治之。患者咳嗽,不欲饮水,当为土不生金,津不上承,影响肺系,正如《内经》所言:“五脏皆可令人咳,非独肺也。”故酌加西洋参补气养阴,石斛益气生津,荷叶升阳清热,以成相辅相成之功。

\

 
参考文献

[1]金·李东垣.脾胃论[M].文魁,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33.
[2]王富莉,杜雪源,王磊,等.薛己活用补中益气汤浅析[J].光明中医,2015,30(7):1403-14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