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迎寸口脉法是《黄帝内经》中最为重要的脉法之一,其中相关论述也最为详尽,本文以原文为基础,浅析文中关于本脉法操作的具体流程,希望能为之再次服务于临床提供思路。
关键词:人迎;寸口;脉法;黄帝内经;针灸
本文引用格式:李飞, 唐可清, 孙立平, 等. 浅析《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法及其操作方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30.
0引言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以中医理论与针灸治疗为主要内容,关于脉法的记载较为零散,其中以人迎寸口脉法论述最为详尽,是《内经》中最为系统的能够直接指导临床的脉法,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 随着后世“独取寸口”理论的兴起,使得人迎寸口脉法逐渐被边缘化,加之后世相关文献甚少,以至于现今很少有人将其应用于临床。然而本脉法在临床应用中有其特有的优势,熟练掌握可快速准确的判断出人体阴阳的盛衰及气血偏盛的经脉,进一步可指导针刺治疗及辨证用药,相对于现今通行的“独取寸口”脉法不失为一种补充。
本文以《灵枢经》中《终始第九》及《经脉第十》原文为基础,从人迎寸口脉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人迎寸口定位,定经、取穴及疗效判定标准,具体操作方法及举例六个方面浅谈笔者对本脉法的认识。
1人迎寸口脉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终始第九》:“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凡寸口人迎脉不平者,即阴阳有偏盛者,均应考虑本脉法。又言“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即人迎与寸口脉均微弱,气血严重不足者,应先适当予小剂量甘温补益之剂,不再适合针刺治疗;“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者,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人迎寸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五脏内伤”可知人迎寸口(同侧肢体)阴阳偏盛三倍以上或者两者均偏盛(两侧肢体)三倍以上者均不适合本脉法。另外,本篇关于“凡刺之禁”有专门论述,为现今临床所熟知的针刺禁忌,不再赘述。综上,人迎寸口脉法的适应症为在除外气血大亏,人迎寸口均不足及“凡刺之禁”的情况下,人迎寸口脉不平且阴阳偏盛在 1-3 倍者均为本脉法的适应症。
2人迎、寸口脉的定位问题
寸口(或称脉口、气口)脉大致位于桡骨茎突处当桡动脉搏动处,即大致太渊穴之所在,古今一致,无明显争议。人迎脉的位置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为遵《内经·寒热病第 二十一》中“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即现今当人迎穴之所在。第二种为王叔和《脉经·两手六脉 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中记载《脉法赞》中有“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论述。此种说法以左手关脉前一分为人迎脉,右手关脉前一分为寸口脉,为人迎寸口脉法的后世发展,然而本方法在实际针刺定经及选穴中存在歧义。故本文遵《内经》本意,以人迎在现今人迎穴,当颈总动脉搏动处,寸口在现今太渊穴,当桡动脉搏动处为准。
3人迎寸口脉法的定经问题
《灵枢经·终始第九》:“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可知根据人迎与寸口的盛衰对比结果,可以得出疾病在三阴三阳经中的具体对应的经脉,再根据二者脉象躁与不躁确定病变经脉在手经或足经。然而人体的经络系统左右对称分布,左右均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手足十二经脉,且同侧阴阳经在同侧肢体相连接,人迎寸口脉相应也左右各一。故人迎寸口脉的对比应去同侧肢体做比较,即左侧人迎与左侧寸口脉做对比,右侧人迎与右侧寸口左对比。同理,得出阴阳盛衰程度的结论后应分别在患侧肢体行针刺操作,如此可确定需要针刺干预的具体经络。
4取穴问题
《灵枢经·本输第二》中有关于五腧穴的记载,并且有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的论述,临床取穴可参照《难经》中“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应用子母补泻法取穴,以“人迎大三倍于寸口”且脉躁为例,当在手阳明大肠经之水穴即二间穴施以泻法,在手太阴肺经之土穴即太渊穴处施以补法。
5疗效判定标准
《灵枢经·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大如其故而益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因人迎脉本身较寸口脉粗大,从“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可知不应以脉形为疗效判别标准,而应以针刺前后脉象坚实程度变化为疗效判定标准。而且不能完全依赖患者主观感受。
6操作方法建议及举例
临床应用可以《灵枢经·经脉第十》篇中论述十二经脉的是动及所生病为参考,大致判断疾病所在经络;在排除针刺禁忌后,以同侧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坚实程度作对比,判断二者是否存在差异,结合患者脉象躁与不躁可确定唯一一对相表里的病变经脉;遵《灵枢经·终始第九》“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阴盛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以人迎一盛且脉象不躁为例,应首先取同侧肢体足厥阴肝经之曲泉穴并施以补法,后取足少阳胆经之阳辅穴并施以泻法,且施以泻法的程度应倍于补法,并于针刺后复测人迎寸口脉的坚实程度变化,若人迎脉仍盛于寸口脉,可每日操作一次,至人迎等于寸口,则操作完成。
《灵枢经·终始第九》言“凡刺之道,毕于终始……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人迎寸口脉法在当时地位极高,作者迫切希望能够传之后世, 服务于人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现今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医生少之又少,幸而本篇原文得以保存,可供现代人研究。笔者水平有限,仅对文中大意做粗鄙解读,希望能为之再次服务于临床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 - 素问·灵枢 [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6.
《浅析《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法及其操作方法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3/20181103035235741.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