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配法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4例,将其中单纯使用针刀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后,患者的椎颈功能改善显著,有助于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针刀;中药;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功能
本文引用格式:颜炳纯,颜志远.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188.
0引言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的发病率极高,是一种慢性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颈部神经根受到物理刺激后,神经根相应分布区出现肢体疼痛的现象,感觉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肌力水平下降,血流受阻,使得患者的脑部血流供应不足,从而出现头痛、耳鸣、肩痛及眩晕的症状,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均产生严重影响[1]。患者颈部椎间盘髓核突出,颈椎钩椎关节变尖,椎体后缘形成骨赘,使得颈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从而引发疾病。针灸及牵引治疗此类疾病均能起到较好疗效,但治疗周期长,且容易复发,使得疾病反反复复,迁延难愈[2]。下面将18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刀治疗及联合中药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具体呈现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从2016年1月到2019年6月时间段选取188例患者,采用《中医病症诊疗标准》[3]要求,对疾病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经CT或X线诊断,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③配合度高,愿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心、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②接受过颈椎手术;③精神障碍或智力障碍;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者按照电脑随机分配法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4例,将其中单纯使用针刀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联合中药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58例;最小患者27岁,最大患者82岁,平均年龄58.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59例;最小患者27岁,最大患者81岁,平均年龄58.2岁。性别及平均年龄经过统计学分析后,显示(P>0.05),组间可实施公平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针刀治疗。取俯卧低头位,选择患者颈3、5、7棘突顶点及左右2cm关节突关节处,选择肩背部阳性压痛点2~3个,使用记号笔将治疗位置做好标记,使用碘伏消毒3次,按照1:1比例将利多卡因及生理盐水进行混合配置,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回抽无血后,每个位置注药不超过1mL。①棘突顶点:刀口线的位置与脊柱方向一致,将刀体偏向头部并与颈椎棘突呈60°,将针刀严格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入,到达棘突顶点位置后,纵疏横剥3刀,并逐渐调整刀体位置,使其偏向脚侧,与颈椎棘突方向保持一致,刀口线的方向与脊柱垂直,并在棘突上缘切割两刀。②棘突顶点两侧旁开2cm关节突关节点:将刀口线位置与脊柱保持一致,刀体向患者头侧偏移并与颈椎棘突呈60°,将针刀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入,出现明显的坚韧感表示到达关节突关节骨面,逐渐调整刀体方向,变脚侧转移。使其与颈椎棘突方向保持一致,探寻骨面,出现坚韧感表示已经到达关节囊韧带位置,使用提插刀法共切割3刀。③肩背部阳性压痛点:将刀口线位置与脊柱保持一致,与皮肤垂直,将针刀严格按照四步操作规程进入,刀下出现坚韧感,患者局部有酸胀感,采用提插刀法共切割3刀。
观察组使用针刀联合中药治疗,针刀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使用的中药药方为黄芪15g、芍药12g、桂枝12g、生姜25g、大枣4枚;针对项背僵痛的患者,加入葛根12g、秦艽9g、羌活9g;针对瘀血症患者,加入红花9g、桃仁10个;针对头晕者,采用天麻10g、川穹10g及酸枣仁10g;针对上肢麻木的患者,加入乳香15g、没药15g及穿山甲10g,每日取1剂药物,加入1 000mL清水煎至300mL药水,分早中晚3次温服。两组患者治疗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抬提物品、头痛现象、生活、注意力、阅读、工作、驾车、娱乐及睡眠等10方面,采用0~50分制度,从无障碍到完全障碍,分数越高,表示患者颈椎障碍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系统,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NDI评分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NDI评分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使得患者出现上肢疼痛、僵硬、麻木现象,造成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对其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甚至引发患者残疾,需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技术的不断推广,中医将该种病症列为“痹症”的范畴,认为疾病是“风、寒、湿”混合而成,湿邪侵袭,久滞成瘀,使得气血不通,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为患者疼痛的根本。针刀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在临床的使用范围得以扩大,其能起到筋骨并重的治疗效果,通过松解患者的颈部软组织及韧带关节囊,使得患者的局部组织粘连情况得以缓解,改善颈部两侧肌力的平衡,使得患者颈部关节曲度得以改善[4]。联合中药治疗,能起到补气活血、益气和血、祛风散邪的功效[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针刀配合中药治疗,患者的椎颈功能得以明显改善,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可得,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后,患者的椎颈功能改善显著,有助于疾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黄丙勇.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2):142-144.
[2]叶宝飞.小针刀配合颈肩痛消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8,27(20):34-36.
[3]尹辛成.针刀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临床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41(58):168-169.
[4]左同军.针刀配合中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9,38(01):61-62.
[5]孙西霞,马彩云.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医学报,2017,25(6):1210-12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