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失眠中医称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 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目前中草药在治疗神志病方面有明显疗效,冯方俊教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临床上应用以归脾汤为基础方,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以达到治愈效果,广受认可。
关键词:失眠;不寐;冯方俊;归脾汤;心脾两虚
本文引用格式:毛琴 , 冯方俊 . 冯方俊教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方药运用经验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42.
0引言
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1],中医古籍中亦称为“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素问·逆调论》[2] 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不寐的中医辨证可分为虚实两方面,实者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虚者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因劳倦太过则伤脾,过逸少动亦致脾虚气弱,运化不健,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下面举出冯方俊教授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在临床上的成功案例。
1经典案例
1.1案例 1
张某,女,35 岁,2017 年 4 月 6 日初诊。主诉:失眠半年余。患者诉半年前因工作时间不规律,长期睡眠不佳,夜间只能睡 2-3 小时,伴健忘、纳差、神疲肢倦,时感头晕目眩,心悸等不适,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此证属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证。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味治疗。处方:党参 30g,炒白术 15g,炒柴胡 10g,炙黄芪 30g,炙甘草 6g,木香10g,茯神 15g,当归 10g,酸枣仁 10g,远志 10g,龙眼肉 10g,生姜 3 片,大枣 5 枚。予 7 剂,日一剂,水煎服。第 8 天复诊,症状明显改善,根据病情继续服用 7 剂后病愈。随访 1 年后患者未诉失眠。
按: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思虑过度,劳逸失调,则心脾两伤,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阴不敛阳,神不守舍,则失眠,寐而不实。由于血少不能上奉于脑,气弱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晕目眩,气血亏虚则肢倦神疲。综观脉舌形症,乃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之候, 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的原则,选用归脾汤而奏奇效。
1.2案例 2
谢某,女,40 岁,2018 年 4 月 11 日初诊。主诉:失眠 10年余,加重半年。患者 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入睡困难,眠浅易醒,醒后复睡困难,伴心烦急躁,半年前因工作压力大,出现失眠加重,甚则彻夜不眠。现症见:入睡难,眠浅易醒,多梦,醒后复睡困难,思虑过度,烦躁易怒,胆怯易惊, 双目干涩,晨起头昏沉,白天精神体力差,时有心慌胸闷,偶有口干口苦,纳少,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治法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处方:党参 15g,白术15g,黄芪 30g,当归 15g,茯神 15g,远志 9g,炒酸枣仁 30g,木香 6g,龙眼肉 12g,柏子仁 15g,郁金 15g,玫瑰花 159,生姜 3片,大枣 5 枚。予 7 剂,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服药一周,睡眠质量较前改善,入睡可,思虑过多较前好转,烦躁易怒逐渐减轻,仍眠浅易醒,复睡困难,仍有胆怯易惊,纳可,二便调, 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加五味子 9g,丹参 15g,合欢皮30g,夜交藤 30g,继服 7 剂。三诊:患者述服药期间,睡眠质量继续改善,入睡可,眠浅易醒好转,复睡可,稍有烦躁易怒, 头昏沉减轻,仍有胆怯易惊,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细。上方加龙骨 15g,磁石 12g,继服 14 剂,巩固疗效。
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因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暗耗心脾气血,脾气虚,生化乏源,心血虚,心神不得养,烦躁易怒而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扰动心神,故不眠难寐。方中黄芪、当归、龙眼肉补气生血,党参、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远志、茯神、炒酸枣仁、柏子仁养心益脾安神,木香理脾行气,郁金、玫瑰花疏肝解郁。二诊服药效可,更加五味子、丹参、合欢皮、夜交藤养心解郁安神。三诊服药诸症均减轻,因仍有胆怯易惊,故加龙骨、磁石以镇惊安神。
2体会
冯方俊主任根据 30 余年临床经验认为,不寐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为多见,临床以归脾汤加减治疗本病。归脾汤首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3],方药组成为白术、人参、黄芪、炙甘草、茯神、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后经明代医家薛己在上方基础上加远志、当归,组成今日之归脾汤。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补脾气、养心血,共为君药。人参、白术与黄芪相配伍,补脾益气之功更强。当归、酸枣仁与龙眼肉为伍,养血安神之功益著,共为臣药。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理气健脾,与补气养血诸药相伍,使本方补而不滞,再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益心脾,共为佐使。最后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诸药相合,心脾同治,气血双补,以补脾为主,以补气为重,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权,气旺更易于生血,心脾补,气血养,则本病自愈。同时,情志不舒、精神紧张、过度焦虑等精神症状是导致不寐的常见因素,因而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也是治疗不寐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扁鹊 . 难经 [M] . 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公元前五世纪 .
[2]田代华整理 . 素问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5.
[3]严用和 . 济生方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0.
《冯方俊教授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方药运用经验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3/2018110303102529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