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巴林特小组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改善的效果。方法检索2019年7月之前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收集关于巴林特小组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干预方法相比,巴林特小组干预可以改善护士职业倦怠,减轻护士职业压力以及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结论巴林特小组干预可以改善护士职业倦怠,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向临床推广。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职业倦怠;Meta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张玉红,于剑凤,王志露.巴林特小组改善护士职业倦怠效果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43-45.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alint Groups on Job Burnout of Nurses
ZHANG Yu-hong1,YU Jian-feng2,WANG Zhi-lu1
(1.Jiangsu Food&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Huaian Jiangsu;2.Emergency Department,Siyang People’s Hospital,Suqian Jiangsu)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Balint groups intervention on the job burnout of nurses.Metho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bout the impact of Balint groups intervention on nurse burnout were conducted via CNKI,Wanfang and VIP before July 2019,and analyzed by Revman5.3 software.Results Six articles were included.Meta-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alint groups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job burnout of nurses,and reduce the nurse’s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depression and anxiety.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Balint groups can improve the job burnout of nurses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nurses.
KEY WORDS:Balint groups;Job burnout;Meta-analysis
0引言
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耗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的心理综合征,一般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1]。护士每天在处理大量护理工作的同时要承受来自患者及家属、工作环境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出现职业倦怠[2]。巴林特小组有利于提高护患沟通技能,让医护人员学会控制个人情感的过度卷入,以避免对护患关系产生负面影响[3]。关于巴林特小组对护士职业倦怠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鲜见报道,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系统评价。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探讨巴林特对护士职业倦怠改善的效果,为临床护士缓解职业倦怠提供证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考虑地域和文化差异,本次研究对象只纳入我国护士。以护士、巴林特小组/Balint、职业倦怠/职业枯竭/职业疲惫/工作倦怠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9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查找关于巴林特小组与护士职业倦怠相关的文献。为尽可能查全,在研究中使用文献追溯法。
1.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注册护士或实习护士,从事临床护理一线工作;②研究设计为RCT;③干预措施为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法;排除标准为未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以及数据不全、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
1.3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为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得分,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研制,由余华引进修订[4-5],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评估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之一,分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次要结局指标为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护理职业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Nurses Work Life Scale,QNWILS)。
1.4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3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所有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共同完成,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后,两名研究者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每篇文献进行质量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最终的文献质量评价,若结果存在分歧,则咨询第三位研究者。
1.5资料提取
制订标准化资料提取表,包括:作者、研究对象科室、发表时间、持续时间、样本量、分组、随机分配的方法、结局指标、结论等,结局指标中连续性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职业倦怠得分)等。
1.6资料分析
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首先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异质性,P>0.1,I2<50%,可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可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果P<0.1,I2≥50%,经判断无临床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无法判断异质性的来源,则放弃Meta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初检出相关文献148篇,剔除不同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及明显不符合主题的文献112篇,经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设计以及结局指标不符的,纳入对照研究文献16篇,通过查找全文、阅读、质量评价,最终纳入6篇文献。纳入RCT的一般情况见表1。
2.2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根据Chochrane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均为中等。见表2。
2.3Meta分析结果
2.3.1职业倦怠总分
有三项研究[6-7,9-11]呈现了干预后的MBI总分,各研究之间异质性较大,但无临床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法能有效降低精神科、儿科和ICU护士的职业倦怠[WMD=-12.44,95%CI(-15.28,-9.6),P<0.00001]。见图1。
2.3.2情感枯竭
5项研究[7,10-11]研究了巴林特小组干预后情感枯竭维度得分,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0.1,I2≥50%,各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没有临床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显示,巴林图小组心理干预降低了护士的情感枯竭得分[WMD=-4.68,95%CI(-5.89,-3.48),P<0.00001]。见图2。
2.3.3去个性化
5项研究[6-7,9-11]比较了去个性化维度得分,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各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没有临床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降低了护士的去个性化得分[WMD=-5.91,95%CI(-9.91,-1.91),P<0.00001]。见图3。
2.3.4个人成就感
5项研究[6-7,9-11]比较了个人成就感得分,各研究间具有异质性,但没有临床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式,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提高了护士的个人成就感得分[WMD=0.73,95%CI(0.09,1.38),P<0.00001]。见图4。
2.3.5职业压力
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素养,促进一篇文献 [10] 研究了 5 所三甲医院儿科护士在接受巴林特小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且研究者继续观察了两年,干预组 护士离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3.6抑郁和焦虑情绪
一篇文献 [6] 分析了儿科护士接受巴林特小组训练后,改善了儿科护士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
3讨论
3.1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本次纳入的 6 项 RCT 都对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学历、收入、干预前的MBI评分等因素进行了基线一致性分析,且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研究都没有提及盲法及分配方案的隐藏,导致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均为中等,对脱落病例未进行分析说明。
3.2巴林特小组改善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法改善护士职业倦怠的效果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常规干预,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护士的职业倦怠,分维度进行分析,也说明能降低护士的情感枯竭和去个性化,提高护士的个人成就感,且能减轻护士的职业压力以及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医护人员容易卷入医患关系中的紧张冲突,他们非常需要在一个安全环境中交流,同时得到一些释放,因此最近几年,巴林特小组干预成为了热点。巴林特小组通常包括8到12名成员。由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培训、有巴林特工作经验和精神心理学经验的心理医师或咨询师担任组长,巴林特小组会定期碰头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60-90分钟,小组的气氛是安静、不被打扰的。每次活动由1-2名组员给大家报告临床工作中印象最深的案例,提供案例的护士先讲述其与患者之间发生的事情经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出问题,之后组内其他人进行细节的提问和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案例的情景,自愿担任案例中的各种角色,再现案例当时的情景,或进行角色互换,案例提供者再次发表自己的感受。最后组长解释和表述在小组中出现的状况和现象,使组员获得对病人和问题新的看法。巴林特小组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3,11]。
本文所纳入的研究对象所在科室主要有儿科、精神科、ICU、肿瘤科等,均为医院护士职业倦怠多发的科室[12]。情感枯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通过巴林特小组,遇到困难的护士可以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中说出自己的问题,与小组中其他成员进行交流,最终对事件产生新的认识,保持和促进健康的心理情感。巴林特小组活动本身就是加强人际沟通的过程,通过活动,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能更好地回应患者,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13],因此,巴林特小组活动对去个性化维度也有重要的作用。个人成就感是一种主观认知,护士在讨论和分享中看到自身存在的、平常意识不到的不当行为,从而加以改进,提高职业素养、促进自我成长[14]。在小组活动中护士能更好地识别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及管理自己的情绪,从小组支持的氛围中激发自己积极的一面,在小组互动中摆脱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减轻护理职业压力。
3.3局限性及启示
本研究结果肯定了巴林特小组干预对护士职业倦怠的改善作用,为临床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但是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只检索了中文数据库,纳入研究质量整体偏低,导致本文结论可能存在偏倚,期待今后能有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使得Meta分析的结果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孙凌,李小妹,姚静,等护士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相关性的Meta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3):167-171.
[2]王丽容,肖七秀,罗慧娟,等.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调查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9):39-42.
[3]黎韵怡,叶沐镕,朱丽娟,等.巴林特小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义[J].中国医学人文,2016,2(09):18-20.
[4]Maslach C,Jackson SE.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J].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1986.
[5]余华.工作疲溃感问卷在我国护理人员中的测试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7,22(24):50-52.
[6]卢迪,兰萌,邹萍.巴林特小组对儿科护士职业倦怠、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05):420-423.
[7]权巍,冉敏,王佳哲,等.巴林特小组对实习护士职业压力和职业枯竭的影响[J].武警医学,2017,28(07):704-706.
[8]魏江辉,彭静,郑丽华,等.巴林特小组改善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4):147-148.
[9]郭丽娟,王维,韩向北.巴林特小组活动结合慈悲冥想训练对肿瘤科护士心理资本及职业倦怠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 32):3858-3860.
[10]刘晓琴.巴林特小组干预对湖北省儿科护士职业倦怠、职业生活质量和离职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8,31(10):74-76.
[11]章华双,黄惠根,谢永标,等.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对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03):9-12.
[12]董建俐,沙丽艳,伊静,等.巴林特小组培训提升护士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21):73-75.
[13]陈燕.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新护士护患沟通能力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2):195-196.
[14]蔺波,史新华,曹晓林.巴林特小组在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压力调适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08):697-6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