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对多发性肌炎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抽选 96 例多发性肌炎患者实行 EMG(肌电图)检查,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 经过进行肌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中肌电图呈现肌源性损害的患者有 68 例,占比 70.83%,呈现非特异性(肌电图正常)的有 17 例,占比 17.71%,呈现神经性损害的有 11 例,占比11.45%;同时有 32 例患者肌电图插入电位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以及少数僵直电位,占比 26.04%,13 例患者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上升,占比 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有3 例,占比3.1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有5 例, 占比 5.21%,剩下的患者其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均呈现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图是诊断多发性肌炎的重要检查方式,其有较高的肢体近端肌肉的检查异常率,患者的临床表现越明显,则肌肉的损害就越严重,从而有利于快速、便捷的检测出患者的病情异常情况,促进患者早日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有效提高多发性肌炎的确诊率。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神经电生理;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
本文引用格式:覃瑜 , 戴庆忠 . 观察多发性肌炎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00,202.
0引言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主要是以肌无力、肌痛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压痛,对称四肢近端、颈部肌肉、眼部肌肉感到无力,患者的血清酶增高,属于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通常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尤其中年以上的女性较多 [1]。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多发性肌炎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 96 例多发性肌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有 41 例,女 患者有 55 例,年 龄最小 21 岁,最 大 76 岁, 平均年 龄(42.36±14.29)岁,病 程 2~12 个月,平均病程(6.37±4.93)月。纳入标准:①对称性肢带肌以及颈前屈肌无力;②经肌肉活检确认有肌炎;③患者的血清肌酶显著升高;④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能实行自我判断;⑤同意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肌电图机对 96 例患者进行同心圆针肌电图检查, 分别对患者的肌肉静息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以及最大用力时电位募集形式进行观察和分析 [2]。分别检查的患者286 块肌肉,每例患者将检查 2~3 块肌肉,而每一块肌肉最少进行 20 个运动单位电位的测量工作,通常情况下是对三角肌、肱二头肌、冈上肌以及肱四头肌进行检查,而针对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则进一步检查其胫前肌以及腓肠肌,分别对正中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进行检测 [3]。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TATA 15.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以(%)以及频数的形式表示,采取 2 进行检验 , 分析多因素采取多重线性回归法,P<0.05 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进行肌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中肌电图呈现肌源性损害的患者有 68 例,占比 70.83%,呈现非特异性(肌电图正常)的有 17 例,占比 17.71%,呈现神经性损害的有 11 例,占比11.45%;同时有 32 例患者肌电图插入电位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以及少数僵直电位,占比 26.04%,13 例患者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上升,占比 1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有 3 例,占比 3.1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有 5 例,占比 5.21%,剩下的患者其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均呈现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肌电图检查主要是通过电子学仪器将患者的肌肉静止、收缩的点活动、应用点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以及传导功能进行观察和记录,该检查方式可以将患者的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肌肉本身等方面的功能状态进行确认, 从而有效的进行临床诊断,有利于患者早日就医 [4]。
多发性肌炎属于炎症性疾病,主要是骨骼肌间质性炎变以及肌纤维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一般发生病变于肌肉时,称为多发性肌炎,而病变累及肌肉以及皮肤的时候则是皮肤炎。目前,多发性肌炎的病发原因尚未明确,但有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症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紊乱有关联,还有些许学者认为多发性肌炎与病毒感染以及家族遗传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还认为是由于亚急性起病以及年龄引起的多发性肌炎,临床上主要病发人群集中在中年人, 尤其是中年妇女。
多发性肌炎的患者在病发前多数表现为感染、低热,主要临床表现为亚急性到慢性进展的对称型近端肌无力,随着患病时间的增加,其无力症状会蔓延至肩胛带、盆骨带、四肢近端,通常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肌肉关节疼痛、压痛的现象 [5]。此次研究主要抽选了 96 例多发性肌炎患者实行 EMG(肌电图)检查,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进行肌电图检查,所有患者中肌电图呈现肌源性损害的患者有 68 例,占比 70.83%,呈现非特异性(肌电图正常)的有 17 例,占比 17.71%,呈现神经性损害的有 11 例,占比11.45%;同时有 32 例患者肌电图插入电位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以及少数僵直电位,占比 26.04%,13 例患者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上升,占比 13.54%。通过对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患者有 3 例, 占比 3.1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有 5 例,占比 5.21%,剩下的患者其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均呈现正常。
综上所述,肌电图是诊断多发性肌炎的重要检查方式, 其有较高的肢体近端肌肉的检查异常率,患者的临床表现越明显,则肌肉的损害就越严重,从而有利于快速、便捷的检测出患者的病情异常情况,促进患者早日进行相关的治疗,从而有效提高多发性肌炎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操亚云 , 桂梦翠 , 季苏琼 , 等 . 重症肌无力合并多发性肌炎两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7,24(3):193-196.
[2]龚红英 , 徐光辉 . 来氟米特联合泼尼松治疗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观察 [J]. 中国药房 ,2017,28(15):2043-2046.
[3]张爱燕 , 陈程 , 吴晓丹 , 等 . 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J]. 临床检验杂志,2017,35(8):583-586.
[4]马巧英 , 朱丽娜 .83 例多发性肌炎 / 皮肌炎伴呼吸系统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21(14):31-33.
[5]刘洋 , 程欣 , 石希敏 , 等 .18FDG PET/CT 在皮肌炎 / 多发性肌炎伴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J]. 吉林大学学报 ( 医学版 ),2016,42(3):587-590.
《观察多发性肌炎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02/2018110204543717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