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6 14:49: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例)和对照组(n=25例),分别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开腹手术,分析两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出血量为(10.52±1.16)mL,肛门排气时间为(30.75±7.08)h,住院时间为(8.66±2.19)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开腹;胆总管结石

本文引用格式:刘卫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39,142.

0引言

胆总管结石是一种以黄疸、高热、呕吐、腹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胆外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0%,一些患者患病后精神抑郁、面容憔悴、食欲不佳、身体消瘦甚至休克或死亡。笔者将2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在增加疗效等方面收效甚佳,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遴选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MRI、CT检查而确诊;排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精神疾病者以及手术禁忌证者。基于数字随机法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各组均为25例。治疗组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30~75岁,平均(49.77±8.16)岁;病程3个月至3年,平均(11.85±2.07)个月。对照组中,14例为男性,11例为女性;年龄32~73岁,年龄(50.24±7.93)岁;病程5个月至2.5年,平均(12.09±1.84)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患者经全麻后,选择四孔法进行手术,分别于剑突下方约1 cm处、脐下1 cm处、右侧肋缘下右锁骨中线与右腋前线中线的0.5 cm处做一切口,分别作为主操作孔、观察孔、辅助操作孔。置入腹腔镜等手术器械并探查腹腔,于腹腔镜下对胆囊三角处结构进行解剖,评估肝门部的胆管结构。

将胆囊三角的附近结缔组织钝性分离后,用吸收夹夹闭并断开胆囊动脉。之后将胆囊管用钛夹夹闭,借助电凝钩将胆囊剥除,对胆囊床止血,确保胆囊管处于未离断状态,对胆总管进行牵拉以使其暴露。对胆总管上方组织进行解剖,避开拥有较多较粗血管的部位,于胆总管前壁做一长约1 cm的切口,将胆道镜经剑突下切口、胆总管前壁切口进入胆管中,之后将腹腔中的胆道镜灌注水吸出。对胆总管下段进行检查,发现结石后用取石网取出。

参考结石大小适当延长胆总管切口,以便取出胆石。然后探查肝内总管、胆总管下段,分析结石残留、Oddis括约肌蠕动等情况,若胆总管残留有结石,可通过T管窦道用胆道镜再次取石。参考胆总管切口尺寸选择合适的T管,缝合并固定。将胆囊取出后对腹腔进行冲洗,分析是否存在胆漏等情况,并将引流管置放并固定于胆囊窝处,固定T管后缝合切口。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于右侧肋缘下做一斜切切口,打开腹腔后对肝门部组织结构进行分离,离断胆囊动脉、胆囊管,将胆囊切除。将胆总管前壁切开后,将胆道镜置入,检查取石,置放并固定T管,将腹腔冲洗干净后止血,置放并固定引流管,最后缝合切口。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1.3疗效评定

当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下未观察到结石时为显效;当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虽偶尔腹痛,但可耐受且自愈,影像学下未观察到结石时为有效;当患者症状无好转,腹痛剧烈难忍,有结石残留时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两组相关数据,计数资料中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以(%)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中的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均以(±s)表示,行t检验,P<0.05时显示组间、组内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虽略高,为 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2=0.3546,P>0.05),见表 1。

\
 
2.2观察指标分析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 为(121.85±19.74 )min ,出 血量为(10.52±1.16)mL,肛门排气时间为(30.75±7.08)h,住院时间为(8.66±2.19)d,对比对照组的相应数据,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2.3术后并发症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的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为 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4.1528,P<0.05),见表 3。

\
 
3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指胆总管存在结石的一种疾病,高发于胆总管下端,诱因包括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食物、饮食不节、酗酒无度等[1]。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或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2]。

开腹手术虽可清除结石,但创伤大、并发症多,且需借助金属胆道探子对胆总管下端进行探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易残留结石[3]。ERCP可于内镜下配合球囊扩张术、括约肌切开术来取出胆总管中的结石,无需切开胆管;然而该术式易被内镜医师操作技术以及结石的数目、大小、分布所影响,治疗成功率不高,并可诱发胆管炎、出血、急性胰腺炎、十二指肠穿孔等近期并发症[4];EPCR需切开乳头,会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致使肠液反流于胰胆管中,诱发胆管癌等远期并发症,因此,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应慎重选择[5]。

本研究分析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具有如下优点:

(1)腹腔镜可放大胆囊三角部位的解剖结构,可使手术操作更精准,利于处理胆管与血管,降低出血量,并可迅速找到出血点和迅速止血[6];

(2)两镜联用,可借助胆道镜观察结石的分布、数量、大小等胆管内部情况,并借助网篮将结石取干净,不会残留结石[7];

(3)采取四孔法手术,小切口可减小患者疼痛和加快其康复速度,且无需切开胆总管,可保留胆道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出血量为(10.52±1.16)m L,肛门排气时间为(30.75±7.08)h,住院时间为(8.66±2.19)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均证实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疗效甚佳;虽然治疗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随着操作者技术的日益熟练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定可加快手术进程。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可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可减少出血,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沛劲,范晓曦,莫春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8,26(12):74-76.
[2]钟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4):66.
[3]马亮亮,邵志江,李灿明,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7,23(4):422-424.
[4]朱利伟,张红亮.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56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24(3):96-97.
[5]郑建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31(5):695-696.
[6]邱进.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4):4662-4664.
[7]张飞,高骥,叶小勇,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2):1679-1681.
[8]杨炜琦.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3):104-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