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6 10:37:1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放射诊断的临床鉴别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接收的肝血管肿瘤患者64例,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证实,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接受放射诊断检查。对比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以及放射诊断结果。

结果共64例肝血管肿瘤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患者59例,恶性肿瘤患者5例;经过放射诊断检查,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57例,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4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100%)比较,放射诊断准确率为9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诊断敏感性为(95.31%)、准确性为(96.67%)、特异性为(60.00%)。

同时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诊断的最大标准摄取值,明显的高于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P<0.05。

结论对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放射诊断方案,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肿瘤;良恶性病变;效果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王猛.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81-182.

0引言

肝血管肿瘤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疾病,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或是接受B超检查的过程中,才会被发现,因此,容易延误病情治疗。目前受到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我国肝血管肿瘤患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有着年轻化趋势,影响着我国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

肝血管肿瘤分为良性病变以及恶性病变两种,其中恶性病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提升对肝血管肿瘤患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对临床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我院于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对64例接收的肝血管肿瘤患者,积极研究放射诊断的临床鉴别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选取2016年02月至2018年02月接收的肝血管肿瘤患者64例,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证实,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1例,女23例;年龄39-72周岁,平均(49.63±5.87)周岁,肿瘤直径0.35-13.58 cm,平均(4.698±2.267)cm,病灶深度2.14-11.65 cm,平均(5.95±2.14)cm。

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年龄均大于20周岁;②入选患者均有肝区不适、纳差以及消瘦等临床症状表现;③入选患者均经过手术穿刺病理检查证实;④入选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⑤入选患者及其家属无精神疾病史。排除标准:
①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②排除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③排除资料不全的患者;④排除患者与家属均无法正常沟通的患者。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诊断检查。我院选择有德国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Siemens Biograph mCT-s PET/CT系统,对患者开展放射诊断。调整层厚数据为4.25 cm,所选择的CT为德国SIEMENS(西门子)scope16排CT,电压参数调整为140 Kv,电流参数调整为160mA,层厚参数设置为5 mm,同时螺距参数设置为0.75-0.8。

选择的显像剂为18F-脱氧葡萄糖。指导患者选择仰卧体位接受检查,并且在确定患者为状态平稳下,通过三通管,在患者的手背以5.5 MBq/kg的显影剂注射剂量标准,将18F-脱氧葡萄糖显影剂注射于患者的手背静脉中。指导患
者静卧1 h,在确定患者尿液排干净后,对其进行放射诊断检查。选择计算机激光线定位系统,对患者进行静态断层扫描,一共8个采集床位。

1.3观察指标。对比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以及放射诊断结果。统计手术病理以及放射诊断技术,对肝血管肿瘤患者良恶性病变的检出情况,比较手术病理以及放射诊断技术的诊断准确率。统计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最大标准摄取值。

1.4数据分析。SPSS 20.0软件处理。%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放射诊断检查结果分析。共64例肝血管肿瘤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患者59例,恶性肿瘤患者5例;经过放射诊断检查,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57例,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4例。

其中经过放射诊断,57例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中,肝血管瘤患者39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6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患者10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例;4例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中,肝细胞型肝癌患者2例,混合性肝癌化妆1例,胆管细胞型肝癌患者1例。

2.2肝血管肿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与放射诊断准确率比较。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100%)比较,放射诊断漏诊率为95.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3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手术病理结果与放射诊断结果比较。放射诊断敏感性为(95.31%)、准确性为(96.67%)、 特异性为(60.00%),详见表 2。

\
 
肝血管瘤良恶性肿瘤经过放射诊断的最大标准摄取值比较。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诊断的最大标准摄取值(9.03±2.84),2.4明显的高于肝血管良性肿瘤患者(5.16±2.35),P<0.05。

3讨论目前临床中针对肝血管肿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还未完全确定,多数情况下认为与肝炎、肝硬化以及嗜酒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血管肿瘤在我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发病较为隐匿,因此早期容易出现漏诊情况,造成患者病情发展不受控制,容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临床中针对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常规会选择病理活检,但是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且有着一定的禁忌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放射诊断是一种将CT解剖技术与PET代谢功能影像技术相融合的一种新型检查手段,其能够有效鉴别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良恶性病变,有助于患者尽早接受针对性治疗[2]。通过采用放射诊断技术,通过PET分子水平,对患者机体中的肿瘤组织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再通过CT技术融合,有助于患者病情观察[3]。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放射诊断技术后,其漏诊情况以及误诊情况明显降低,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提升(95.31%),与手术病理检查诊断结果(100%)比较无差异,P>0.05,这说明,放射诊断方案可以作为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的重要途径;同时放射诊断的放射诊断敏感性为(95.31%)、准确性为(96.67%)、特异性为(60.00%)均较高,进一步证实了放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积极采用放射诊断方案,能够对患者良性病变以及恶性病变进行有效鉴别,对患者临床诊断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科学制定。

参考文献

[1]谭小龙.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0):192.
[2]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74-176.
[3]陈儒斌,刘志兵.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鉴别效果评价[J].影像技术,2017,29(03):57-58+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