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个下功夫”的论述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点工作,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六个下功夫”分别侧重加强受教育者“志”“情” “心”“识”“意”“能”六个方面,涵盖了德和才两方面的要求,构成了知和能双重维度的素质,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从观念思路、工作方法和实践状态上下足功夫,把工作重点结合到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实际进程中。
[关键词] 立德树人;六个下功夫;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围绕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这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六个下功夫”的论述,对于我们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内涵和工作重点,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立德树人是党一贯的教育方针,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一切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要始终服务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教育目标始终是要不断培养人才。尽管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对人才规格和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不同,不同时期开展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培养党和人民事业所需要的道德情怀高尚、政治觉悟过硬的社会主义人才无疑是始终不变的。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培养革命人才的必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关于“工人学校”的规定部分提出: “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1](P7)在此后党的历次重要会议上,革命宣传教育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议题。多数情况下,各地党组织在每次党的代表会议期间都要进行本地方革命工作汇报,而汇报中关于教育问题则直接指向工人队伍和革命人才的培养情况。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当时组织革命活动的中心任务,但显而易见的是,离开了革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革命事业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革命教育工作中,倡导无产阶级革命道德、培养革命者“健全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及社会观及‘集体主义’人生观”、[1](P206)塑造能够坚定不移地从事无产阶级革命人才的工作是最重要的“立德树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道德觉悟和情怀成为党的教育事业的重点。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P226)这一论断中关于德育、智育的强调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设计,无疑是当时情况下具体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立德树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P45)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直接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首先建设教育强国,因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建设教育强国则意味着我们需要也必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党的根本教育方针之一,尽管精炼但却内涵丰富,其基本要义包含着培养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精神品格和专业技能、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要求。简言之,立德树人就是要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理想信念的培育,一方面把人培养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所以,我们说,立德树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关键。
二、“六个下功夫”涵盖我国高校育人的主要内容,确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立德树人是一项总体而宏观的育人要求,其中的“德”无疑是指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理想, “人”也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息息相关的时代新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的要求,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育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涵盖了受教育者个人成长的总目标,包括了德和才两方面的要求,涉及个体素养与社会需要二维互动的内在关系,囊括了我国高校育人的主要内容,也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确立了新使命。
理想信念是“志”,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 “立志”“励志”的教育。古人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丈夫应当志存四海、志达四方。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就要有崇高而远大的志向,这种志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4](P35)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灵魂。我们需要用远大的理想信念夯实青年人奋斗的基础,巩固其人生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是在培植学生思想志向上下功夫,是在树人之“根”上下功夫。只有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青年人才能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爱国主义是“情”,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就是“通情”“致情”“达情”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爱国主义之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儿女情长和代际亲情,而是基于伦理道德要求、政治法律规制和文化精神传承的大爱至情,是个体生来就无法随意抛弃和割舍的“价值脐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文化多元思潮,在那些视野越是开阔、知识层次越高的精英人群中,就越容易出现“政治冷淡症”和“文化谵妄症”。有些人自恃高人一等,在多元文化碰撞时容易出现对本民族、本国家和本土文化的“健忘”和“厌恶”。他们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超越国家民族、超越政治政党、甚至超越种族的“超人一族”,因而也很容易出现对自己的祖国妄加指责、任意贬损和厌弃的现象。实际上, 无论古今中外,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的人。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就是要用文化的魅力、传统的精神把爱国主义与时代要求融汇起来,讲清楚中国从哪里来,我们个人与国家又是怎样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铸造新中国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又有什么具体要求,就此谱写出新时代爱国“主义”与“精神”的协奏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品德修养是“心”,加强品德修养的教育就是涵育人心、锤炼人格的德育,也是修身教育。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修身,视之为个人成长成功的必然途径。《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5](P4)修身之要在于修德,修德是中国人立身立业的第一道功夫;修德之深在于修心,修心是从本心和内心深处获得某种德性的生长,即“正其心”。正心即在人的内心确立价值标准,使其言有所据、行有所依、为有所归。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大德,是国家之德、民族之德,是社会见之于个体、群体见之于个人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依据,是正人心、正国心、正社会之心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做人,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在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就是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生活、渗透到他们的心灵中去, 使之成为他们最重要也最需要的心灵营养剂。
知识见识是“识”,增长知识见识的教育是智识教育。唐代文人韩愈说,“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知识和见识是表明一个人视野开阔与否和才学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发挥才干、建功立业的基础。但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要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而必须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然而, 获得了知识和见识,并不等于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金钥匙”,如何运用知识见识和能否用好知识见识更为重要。古人说:“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6](P86)“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7](P60)所说的恰是要参透并掌握知识见识之中的道理,把知识和见识运用到坦途正道和宏图大业中去。毫无疑问,一个人只有见识得多、见识得广,并且对道理通晓明白得深刻透彻,才能够把道理运用得精深、把知识见识运用到恰当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所强调的正是虽艰难但却十分重要的求学增识之道。他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也说明了青年学生掌握知和辨识理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最需要做到的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和不断增长的见识运用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运用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奋斗精神是“意”,培养奋斗精神的教育就是培养意念和取向的教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文化倡导刚健有为,长于立命,主张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认为胜人者有力而自胜者强。因此,奋斗精神说到底就是一种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意志和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不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的倡导,更是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具备的进取精神、实干素质和坚韧品格的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辛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实现的,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和平稳定和相对富裕的时代,经受时代变革和社会动荡的风雨较少,在艰难困苦中挣扎奋斗的日子也少,因而就更加需要磨练其坚韧不拔的进取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也是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的基础。
综合素质是“能”。一般来说,所谓人才往往包括德、才两方面的素质,德主要体现在“志”“情” “心”和“意”上,而才则体现在“识”“思”和 “能”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综合素质”,实际上侧重了对学生“思”和“能”的教育。他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思维既是一种能力, 也是拓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综合素质,其中不仅仅包括思考和思维的能力,也包括判断选择、语言表达、组织管理、沟通协调、批判反馈等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完成某一项具体工作可能需要某一方面的具体能力,但完成一项事业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去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伟业,需要的无疑是异常卓越的综合素质。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求我们全方位、多侧面地锻炼和培养人才,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忌造成人才素质的片面化和碎片化。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实际上强调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德与才两方面的素质标准,涵盖了对社会主义人才“志”“情”“心”“识”“意”“能”六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既有德的要求,又有才的规定,构成了综合性的人才标准。显而易见,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某一方面的专业教育所能完成的。因此,这个综合性的社会主义人才标准,需要高等教育中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之间通力合作、同向同行,在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上同频共振、同程共进。这无疑也给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确立了新使命,提出了新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 把“六个下功夫”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六个下功夫”的论述,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新时代后所承担的育人责任, 指明了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综合育人的工作重点和实践着力点,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提供了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我们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把“六个下功夫”的要求落到实处。
1.进行观念革新,认清“六个下功夫”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世界强国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的发展首先要有教育的发展,所有现代化强国都必定是教育强国。教育不强,根本就谈不上国家的强大。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罗家伦就提出过中国“弱大”的说法,他认为中国的确是个大国, 但中国根本不是强国,而是弱国,是“弱大”。他为中国开出的药方就是要实现现代化,并提出:“自从机械征服了距离以来,我国已托生在现代的国群里,哪能不急起直追,加紧现代化?”[8](P1)然而, 那个时代的中国尚且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根本谈不上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和新征程。教育的发展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革新,过去因为学科专业化分工而带来的培育专业人才的优势可以保持,但因学科分工过细和学科隔离而造成的人才素质的肢解和矛盾必须克服; 因教育市场化、产业化和学科市场化发展而造成的人才评价的过分功利化和人才异化趋势必须克服, 否则就无法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六个下功夫”有利于纠正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的学科之争和学科过分分化的矛盾,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这也需要我们从新时代、新观念的角度去认清“六个下功夫” 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2.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六个下功夫” 融入教育发展和管理工作中
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9](P355)言之凿凿不如行之切切,口号喊一万句也不如采取一个切实的行动。今天的时代是实干的时代,是脚踏实地、勤勉务实的时代,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务必加油实干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所决定的。“六个下功夫”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指明了高校其他一切教育的工作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个下功夫”的重要论述,至关重要的是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切实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培育与增进学生知识见识、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打通人才德与能之间的联结通道。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单一部门、单一岗位就能够彻底完成的。为此,应当把“六个下功夫”中所强调的“德”“识”“能”的素质要求融入教育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中,秉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天候育人的理念,注重方向、注重细节、注重动态、注重效果,使社会主义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得到肥沃的教育土壤,获得丰厚的教育滋养。
3.改进工作思路,采用联合手段设计“六个下功夫”的教学实现路径
按照内容分解,“六个下功夫”中既包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包括专业育人工作。其中, 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培养重点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较多地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一部类的教学来承担。而帮助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的工作,则是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知识视野和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过去主要由分门别类的专业教育来承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学科分别和学科差异,上述教育中不少内容可能会出现冲突和矛盾,有时候甚至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按照融合发展和协作教育的思路,我们应该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工作方法,采取多种手段设计上述教育内容在教学中的实践方式和实现路径。例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实现思想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结合、实现综合思想与多元实际的结合、实现学术与政治、问题与主义的结合,等等。所有这些工作思路都要保持一个最根本的育人价值,那就是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思想上明白、政治上坚定、品德上高尚、能力上突出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 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宋)朱熹.四书集注.王浩整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儒效[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吕氏春秋[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8]罗家伦.历史的先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全身心立德 下功夫树人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02/20190102041911490.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hizhenglunwen/2578.html